陶器与陶艺
伴随着人类进步,而附着在其上的文化要素则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今,我国正走在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上,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陶艺曾经铸就的辉煌,是摆在新一代陶艺工作者面前的巨大工程。
云南红河学院美术学院的孔明教授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在已成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他作为一名建水紫陶研究学者,正在以其实际行动实践着建水紫陶工艺的传承和复兴工程。
建水陶
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上古之时,人类因为火的运用而迈入了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考古发现,最迟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制造出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类陶器。随着用火技术和制陶技艺的改进和提升,陶器从最简单的以实用功能为主的阶段,逐步发展到具有简单纹绘装饰内容的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半坡彩陶文化时期。
随着我国人类历史的演进,至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之后,逐步形成了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硬陶、釉陶等不同的陶器种类。
在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不同历史朝代的更迭后,陶器已不单单局限于盛物器皿,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大体上可分为日用品、建筑、殉葬、祭祀礼品等,直到宋元以后瓷器的兴盛,传统制陶业才渐为制瓷业所掩没。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紫陶和四川荣昌陶四大区域的制陶业及制成品最为著名,且仍然能够从中窥视到中国陶艺往昔辉煌之一斑。
二十载
著书制陶 赢国内外赞誉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孔明,具有深厚的学业背景,自幼4岁始随父习艺,16岁时考入云南艺术学院附中绘画专业学习,师从云南著名画家杨一江教授、杨卫民教授,在校期间连续四年获得专业奖学金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优秀毕业生资格保送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绘画本科就读,师从云南著名画家苏新宏教授;2000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高级研修班就读,师从著名画家陈守义教授;2011年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至今任教于云南红河学院。
如今,他从事建水紫陶历史及工艺研究已近二十年,在理论研究方面,他先后主持和完成有关建水紫陶研究方向的各类研究基金项目11项,分别在《装饰》《美苑》《艺术百家》《民族艺术研究》等权威期刊和省级专业期刊上共发表了有关建水紫陶研究方向的学术论文40余篇,成为了目前国内在建水紫陶历史和工艺研究上,理论文献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名学者,其撰写的论文被各类网站、相关杂志以及后续研究专家和学者多次引用和转载。
此外,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他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进行建水紫陶制作工艺方面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果。
他独立创作的以云南人文地理和少数民族素材为主题的建水紫陶作品《云南映象》《春晓》《葫芦丝声鸟语歌》《彝乡烟袅》《红彝女》《红冠山鸡图》《瑞雪融尽》等多件作品分别获得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手工艺理事会WCC主办的“艾琳·国际工艺奖”银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奖项20余项,为云南建水紫陶赢得了国际和国内荣誉。
近期,孔明教授撰写的《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专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此书的完成,孔明教授历时整整十年,从无数次的田野走访,图片拍摄,历史资料查阅、搜集、整理至书稿编撰结束,期间历尽艰辛。
本书以清末明初时期建水紫陶极具代表性的产品“陶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历史产品的形成背景、工艺特点、美术装饰、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揭示出建水紫陶这一古老的云南传统民间陶艺独特的工艺价值、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征。而孔明教授所选择的清末民初时期,正是云南建水紫陶由粗陶发展演变至无釉细陶的转型阶段,同时也是建水紫陶独具特色的无釉磨光工艺和彩泥刻填工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大师
身后有大师 建水陶正兴
有着3500多年历史传承和发展的建水陶瓷,特别是近几百年来建水紫陶工艺在历经了历史的兴衰起伏变化后,已成为云南传统陶瓷产业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门制陶工艺,并由此孕育出了众多的陶艺巨匠名师。
如其工艺成熟期的“残帖”装饰艺术创始人王永清(1854-1924),“人物画”装饰艺术的代表人物王受之,“山水画”装饰艺术的代表人物萧恩荣,书法装饰艺术的代表人物王式稷,以及让建水紫陶驰誉国内外的“紫陶汽锅”的创始人张好(1869-1928)和向逢春(1895-1964),特别是向逢春凭借自身集大成的工艺技术让建水紫陶走向了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建水紫陶在向逢春的带领下,成立了中国最大的陶厂“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陆续培养出多位现当代紫陶工艺大师,如向福功、陈绍康、谭知凡、马成林、徐荣洪、袁应德等一批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大师。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文化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建水紫陶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突显,2008年建水紫陶传统制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11月,云南画报携手建水文冶陶业共同向外界发布紫陶名壶釉下刻填工艺,该工艺获专利号,是在千年古陶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合当代先进烧制理念和技术的巨大创新。
目前,作为省级民族学硕士点建设西南边疆民族艺术研究方向领衔专家,红河学院设计学学科建设民族陶瓷工艺传承与创新方向学术带头人、工艺美术专业学术带头人,更是建水文冶陶业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的他,能感觉到肩膀上担子的分量和肩负的责任有多重,特别是对其“工”与“艺”的理论探究和技术实践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建水紫陶这一中国独有的民间传统陶制工艺,使其发扬光大,孔明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会在这一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上一篇:指间的宝石如繁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