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滤镜的中国,真美!
admin
2022-06-02 13:58:16
0

原标题:不加滤镜的中国,真美!

宁夏同心县白家湾村(海洋/摄)

少数民族摄影师镜头下,没有滤镜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由著名策展人那日松主编的《故乡的路》一书,让我们看到了来自17个不同民族的32 位少数民族摄影师的摄影作品。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人,他们的身份是牧民、农民、猎户或学生等。

那日松 主编《故乡的路》,中信出版,2021年5月

他们的镜头下,有新疆喀什的老茶馆,也有敖鲁古雅的驯鹿人。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呼伦贝尔草原上冒着鼻涕泡的小孩和他的好朋友牧羊犬,是这种真实、动人的普通人的生活。

打开这本书,它就可以带我们到达这些我们从未去过的“远方”。

这本书也得到了8位知名人士的一致推荐,他们中有摄影师、作家、歌手等,如以拍摄中国影像知名的法国摄影家阎雷、作家万玛才旦和歌唱家腾格尔、独立音乐人陈鸿宇等。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少数民族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

是不加滤镜的美

文 | 程小兔

01

那日松和传奇摄影师吕楠

那日松是蒙古族,从小生活在呼伦贝尔,8岁时,他和家人一起来到北京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日松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大众摄影》杂志做图片编辑。之后的人生兜兜转转,但是始终在摄影的圈子中。现在他是被誉为“行走在中国当代摄影前沿”的重要策展人、出版人,也是79也是798艺术区映画廊的艺术总监。

那日松

回到那日松的青年时代,因为他的老本行是中文系,所以他对于摄影一开始并不怎么感兴趣。

一副无意中看到的摄影作品《盲童》,深刻改变了他对于摄影的看法。

盲童(吕楠/摄)

《盲童》是中国最具传奇性的摄影师吕楠的作品。他是最早也是唯一被世界上最著名的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选中的中国通讯员。

《盲童》捕捉到了一个盲人小孩触摸花朵的瞬间,这幅作品使得那日松第一次意识到了摄影的价值,原来它有着不逊于文学与电影的艺术性。

后来,那日松认识了吕楠。他这才发现两人的住所只隔着一条街。

吕楠曾在西藏拍摄了8年,有时候三四年间毫无音信,但那日松知道吕楠一定会拍到最好的照片,并不遗余力地支持他。这份默契使得他们成为了多年的好友。后来那日松为吕楠编辑出版了著名的“三部曲”。

外祖母和外孙女(吕楠/摄)

吕楠的拍摄是建立在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基础上,他认识镜头下的人们,也真正地关心他们的人生与命运。

那日松曾说,他非常不提倡那种“采风式”的摄影,比如说“开着越野车跑到一个寨子里,或者在路边拿着长焦去拍,或者网上那些经常出现的对着磕长头的藏民很不尊重地近距离拍摄。”

那日松更欣赏和喜欢的是吕楠的摄影方式,这样的摄影与其说是“摄影”不如说是“摄心”。他更期望摄影师与拍摄者之间存在真实的对话关系,这样的摄影作品中包含着爱、信仰与文化的碰撞。

由于很小的时候,那日松离开了呼伦贝尔草原来到北京生活,他总希望自己能够做点什么来记录真实的蒙古族的生活,或者说少数民族的生活。

2009 年,因为要为首届大理摄影节策划一个展览,那日松忽然想到这些年自己认识了很多少数民族摄影师,尤其是在内蒙古和云南。因此,他创办了一个主题为“故乡的路”的少数民族摄影师展,当时的展览只有7位摄影师。

展览的主题来源于那日松最喜欢的美国乡村音乐歌手约翰·丹佛那首著名的《乡村路带我回家》(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2015年,那日松和思源摄影基金的创始人谢树峰、《民族画报》资深摄影记者巴义尔一起创立了“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

自2005年开始,“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每两年举行一次评选,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共有来自18个少数民族的55位摄影师获奖。这些摄影师全部是少数民族,拍摄的题材也基本都是自己的家乡和民族。他们的作品流露和闪耀的都是一种对本民族最真诚的爱和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入关注。”那日松说。

我们希望最大程度的还原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在这本那日松主编的《故乡的路》中,所有辑选作品均来自这三届少数民族摄影师奖的获奖作品。不仅如此,此次书中所甄选的摄影作品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摄影师所拍摄的作品,都来自摄影师所属的少数民族。

02

从敖鲁古雅驯鹿部落到喀什老茶馆

假如在地图上粗略的标注一下敖鲁古雅到喀什的距离,可以计算得出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大约6000公里,在这段距离上有许多“边疆深度行”才能看到的美丽。

从敖鲁古雅到喀什

敖鲁古雅属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根河市,在漫长的冬季,最低气温可以达

到零下50多度。

摄影师涂绍春在敖鲁古雅乡生活与工作了50年,他先后当过猎民、工人、副乡长等。他经常与当地的鄂温克猎民一起上山狩猎、放养驯鹿。

鄂温克族是游牧民族,他们依靠放养驯鹿和打猎为生。当在一片森林停留两周到一个月左右之后,为了让驯鹿们获得更好的食物与水源,鄂温克族人便会再次迁徙。这个过程中,驯鹿既是他们重要的衣食来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夏季的“撮罗子”(涂绍春/摄)

鄂温克族人居住的房子叫做“撮罗子”,夏天一般是用桦树皮和一些树枝覆盖在圆锥形的框架上,冬天的时候则会用麂或者是鹿皮。

冬日在漫天的雪地上,他们和驯鹿相依为命。出门前,他们身着厚实的皮毛大衣,装点好驯鹿后一起出行。

准备出行(涂绍春/摄)

沿着中国这座“雄鸡”的背部从敖鲁古雅向西飞跃到新疆地区,也有一游牧民族,那就是哈萨克族。

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牧民,到现在还保持着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的古老生活方式。哈萨克族的摄影师赛力克·木胡什花10年时间拍摄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现状和四季转场历程。

刚刚出世的羊羔相依为命(赛力克·木胡什/摄)

在牧民转场的时候,碰到大家要迁徙去遥远的冬牧场,为了保护刚出生的小羊羔们,牧民会把小羊羔装进保温的背囊,放到骆驼的背上。这样能够保证它们顺利地度过寒冬。

转场羊群走出山谷 (赛力克·木胡什/摄)

哈萨克族一年四季都在随着牧场搬迁,每一处都是新的风景,也是新的生活。浩浩荡荡的羊群走过的道路,也是人走过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能够看到生命四季轮回的轨迹。

从阿勒泰地区向南继续前行,相距2000公里左右的地方是喀什。

不禁要感叹一下,新疆占据中国领土的近六分之一,真的是好大啊!

新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能够满足我们对于“西域”这个词的所有想象。

老茶馆的热瓦普弹唱(库尔班江·赛买提/摄)

库尔班江·赛买提说,“喀什的吾斯坦布依街的老茶馆原本露天的走廊装上了窗户,墙壁和地毯焕然一新,热瓦普弹唱也重新出现在老茶馆。”

能歌善舞的刀郎人(帕尔哈提·玉山江/摄)

帕尔哈提·玉山江的镜头下,是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农村,这个地方也是刀郎文化的起源地,能歌善舞的刀郎文化属于维吾尔族文化的一个分支。

驻村日记(帕尔哈提·玉山江/摄)

正如这个虔诚微笑着,邀请你吃一口桃子的老人一般,更多的文化与生活的可能性,也在向我们发出邀约。

03

那些孩童的面孔

在《故乡的路》这本书中,打动人的还有孩子们的笑脸。

云南省西南部的拉祜族主要定居在澜沧江流域,“拉”的意思是虎,而“祜”的意思则为烤肉,古代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2016年,原本在城区工作的钟明曦回到南华村的侄子木生家,拍下了许多反应当地拉祜族生活现状的照片。

缝衣服的龚子妹,12岁(钟明曦/摄)

12岁的龚子妹正在缝制自己的拉祜族服装,淳朴的笑脸,眼神中散发出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2016 年,三岁(左二)(拉玛太/摄)

香曲梅朵是拉玛太的女儿,2016年的时候是3岁,调皮的她站在小伙伴们中间拿着面具准备跳舞。

忠实的朋友(常胜杰/摄)

从小生活在蒙古族家庭的常胜杰说:“蒙古族牧民游牧在草原,常年与马为伴,还有心爱的蒙古狗。他们以饲养牛羊为生,一辈子离不开它们的陪伴。所以,蒙古族的人对动物有着特殊的情感。”

身穿蒙古族服饰的小男孩,裹着蓝色的长袍,巨大的毛领包裹着他的小脸儿,他腆着肚子,用手扶着身边的大狗朋友。

在冬日的草原上,他们两个或许是对方最要好的伙伴了吧!

当然,孩童们的面孔也不只纯真,微笑,也有无奈与哀愁。

“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罗金倩/摄)

这幅照片非常特别,春日的油菜花地头,提灯的小女孩似乎在王者远方,一旁是一个好像是纸糊起来的毛驴,整个摄影风格有些荒诞。

摄影师罗金倩生活在广西柳州的壮族地区,在农村“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已经在面临着威胁,田野逐渐失去了青年的劳动力,有些荒芜。因此,罗金倩想到了用“假”的农耕动物代替田野里“缺失”的真的农耕动物的想法,她想用这样的摄影形式表达当前农村所面临的困惑。

她的父亲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用铁丝、布料等材料制作出了牛、毛驴等六畜。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满仓” (罗金倩/摄)

罗金倩为这幅照片配文为“人勤地不懒,秋后粮满仓。”

但我们都发现了,孩子们手中的“六畜兴旺”与动物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就是这样,我们对于故乡的想象,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想象,其实和现实会有很大的差距。它既有山川森林,也有恶劣的环境,既有田园牧歌,也面临严肃的生存危机。

但无论如何,这都不妨碍我们对于这片土地,对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与事的热爱。

离家读书的路是这羊肠小道。

宁夏同心县白家湾村

摄影师海洋记录的是宁夏同心县的一条羊肠小道上行走的孩子们,这是他们因为求学而走的离家路,这也是我们许多人离家的模样,有的可能走出后就没有归来之路。

但无论走了多远,我们回头,好像总会见到故乡还在那里,只是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希望在《故乡的路》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加滤镜的中国之美,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们真正地回到家乡!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