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与我们分享过心跳
读懂母亲,也是读懂爱与自我
母亲节,分享一份书单
愿我们能在这些动人的文字里,理解母亲的意义
母亲节书单
《舒吉·贝恩》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写满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作者:[英国]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译者:席小丹 钟宜吟
“十六岁的一天,母亲于家中离世。
三十年来,我日复一日地思念着她。”
“这本书是献给我的母亲的。
现在,我想她会非常高兴”
—
被拒稿32次 横扫各大媒体榜单
2020布克奖 :它注定会成为一部经典
“我妈妈太漂亮了,不需要干活。”
“她会从水槽底下拿酒喝。但她是我妈妈,你不喜欢她也没有关系。”
“如果可以永远保护她,那该有多好。”
1981年,英国格拉斯哥,矿山关闭,失业率高涨,整个城市陷于贫穷。家里只剩下八岁的舒吉和他偶尔清醒的妈妈。他听着动静来分辨妈妈的状态:号哭声代表她昨晚喝断片后又被男人伤害;电话声说明她正准备疯狂咒骂;即使没有声音也并不安全,有一次,舒吉发现她跪在地板上,头放在燃气烤箱里。舒吉曾勾住妈妈的小拇指,向她承诺不会像哥哥姐姐那样离开。他靠在妈妈身边,为她准备三个茶杯:第一杯是水,用来润喉;第二杯是牛奶,用来缓解胃酸;第三杯是酒。妈妈只会先拿第三杯……
我们习惯了讲述母爱,但有时候,孩子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母亲》
名家书写母亲的散文集
(胡适、巴金、老舍、萧红、
汪曾祺、史铁生、迟子建等)
胡适 等 著
丁帆 编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精心编选
多篇文章入选语文教科书
赠:全国演播艺术家聂梅配乐朗读音频
《母亲》是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主编的散文集,收录了百年来诸多名家书写母亲的精品文章,作者既包括胡适、巴金、老舍、萧红、汪曾祺等现代文学大家,也包括史铁生、迟子建等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多篇文章曾入选多种语文教材,对于学生读者大有裨益。
母爱似水,乃亘古以来始终的主题。文集所选篇目既有对于母亲发自内心的怀念,也有对“如何做母亲”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一篇篇散文使读者回想起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种种细节,重新审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更可能因此重新认识“母亲”这个伟大名词的意义。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樊锦诗 口述
顾春芳 撰写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
事业和家庭,妈妈一生的选择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她是“敦煌的女儿”,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对于樊锦诗来说,即使敦煌的环境再艰苦,都可以忍受,唯一忍受不了的就是和孩子分离。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也是一个考古学家,由于夫妻俩从事不同的研究,只得分居两地。所以当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两个人都没法照顾,只好把孩子送河北彭金章姐姐家寄养。等到樊锦诗接小儿子时,已经两三年没有见到他,当时还发生了一个乌龙事件。当她来到姐姐家时,门口正有一个孩子站着,一丝不挂,黑不溜秋的。她以为是邻居家的小孩,也没有在意,没想到姐姐说,门口的孩子正是她的小儿子!
那一瞬间,樊锦诗内心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事业和家庭往往很难完美兼顾,面对这一生的选择,妈妈用爱和付出包容了一切……
《白发阿娥及其他》
作者:西西
西西晚年代表作,以七十岁的母亲为原型
书写温暖动人的女性故事
当妈妈变成老母亲,就该被时代抛弃吗?
莫言:我向读者朋友推荐她。
余华:一直以来,我们都惊愕于西西的成功。
《白发阿娥及其他》是西西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分为两卷。“白发阿娥”卷收入一九八〇年到二〇〇〇年、横跨二十年的八个短篇,温柔呈现城市老人的生活方式。“其他”卷收入西西晚年所写的风格多样、带有先锋气质的短篇、短章,是西西晚年仍坚持文学探索的精神闪光。
白发阿娥,生于宣统年间,生活在一个业已消逝的时代。白发阿娥曾经也是一位玫瑰少女,而如今,她出门要抹风油精,到百货公司怕冷气,到马路上怕晒太阳,到朋友家怕见人,后来竟沦落到要吃麦糊。但白发阿娥仍然寓生活于乐,研究赛马,收集过去的钱币,给亲友写信,写回忆录……
对白发阿娥来说,衰老与成长一样惊心动魄。如今她迈着笨拙的步子,向未知的未来走去,像来时一般。
《菊次郎与佐纪》
作者:[日本] 北野武
译者:陈宝莲
日本家庭最爱的暖心故事
“我一生都在和母亲较量,最后却满盘皆输”
父亲菊次郎,是北野武电影中的悲情英雄。在北野武的眼里,父亲是个懦弱、窝囊的漆工,赚钱很少,在外面不敢得罪人。但在家里却脾气暴躁、口出狂言,回家对妻子呼来喝去、拳打脚踢。
北野武的母亲自称贵族后裔的平民主妇。她的教育方式,看似简单粗暴,实则蕴含智慧,奠定了子女为人处世的良好基础,培养三个儿子均成大器: 公司高管、大学教授,著名导演。
少年北野武叛逆逃学,离家出走,曾以为人生会被母亲毁掉;却终坦言,是母亲成就了自己。“我母亲也一样,把一切,包括自己剩余的人生,通通赌在孩子的将来上,相信一定会有所回报。”
《七粒扣》
作者:乔叶
母亲的自由、智慧与爱
筑成我们坚实的星空与大地
给七十五岁的母亲洗澡,重新认识母亲稀疏花白的头发,她眼角的小疤、老年斑,她中风后不太灵活的右半边身体……母亲身上的每一处伤疤,每一寸皱纹,连同每一件首饰,都是时间给她精神与肉体留下的印记。已值中年的女儿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洗出年过古稀的母亲的过往,在母亲老迈的身体上,她看见了时间的废墟,也看见了生命的接续。
乔叶以其朴实、温润的语言描摹出母亲的多种精神侧面与丰富的生命体验。
“给母亲洗澡的过程,其实就是向母亲的身体致敬的过程。她的身体岂止是她的身体,她的身体是一片小小的土地,我们都是这片土地里的庄稼。”——乔叶
《爱与黑暗的故事》
作者:[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钟志清
以色列国宝级作家阿摩司·奥兹
献给母亲的巅峰力作
“母亲的自杀使我成为作家。于我而言,母亲的死充满了一种神秘感。作为作家,我的一生就是在探寻这种神秘感。”在这本 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中,奥兹 通过对母亲的回忆,透视了整个犹太民族的百年漂泊与磨难。
“母亲之死是全书的核心也是最后的高潮,作者以‘基因和染色体’的忠实,再现了母亲那两次漫长的雨中漫步,如同一个超长的电影镜头,追随着这个因为过于美丽、过于聪明、过于敏感、过于痴情而与那片战火频仍、被鲜血浸泡过的土地格格不入的女人的一生。”——莫言
《卓别林自传》
作者:[英国] 查理·卓别林
译者:叶冬心
卓别林唯一亲笔自传
讲述自己与母亲一同经历的种种苦难
卓别林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演员家庭,父母在他三岁前就已分开。他的父亲年仅37岁就因酗酒过量去世。母亲在卓别林幼年时,常穿上戏装扮演舞台上的人物给他瞧;窗外走过路人时,母亲常与他分析路人的动作和神态,猜测路人刚刚经历了什么;母亲晚上去戏院表演时,也常常带上卓别林。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卓别林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位演员。
后来,母亲倒了嗓子不能继续演出,全家生活陷入困顿。母亲在饥饿和贫困的折磨下,精神失常,此后长期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卓别林在美国功成名就之后,接母亲来身边安度晚年。卓别林在自传中如实描绘了母亲的高贵形象。他说,尽管童年时全家不得不过穷苦生活,但母亲使他和哥哥从未沾染市井恶习,她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不是一般的贫民,而是特殊的人物。
《契诃夫的玫瑰》
作者:顾春芳
孩子的灵魂来自母亲
她是契诃夫生命中的第一朵玫瑰
契诃夫的母亲叶甫盖尼娅·雅科夫列夫是契诃夫生命中的第一朵玫瑰。她温柔贤淑,忙于养育孩子和料理家务,创造快乐温暖的家庭氛围。她对孩子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她非常善于讲故事,那些不平常的神话传奇和充满诗意的故事,令契诃夫一生记忆深刻。
童年的契诃夫兄弟还看到过塔甘罗格广场公开处决犯人的场面。在执行死刑的日子里,成群结队的市民拥向广场,押解罪犯的黑色囚车从契诃夫家的窗口经过。每当这时,母亲就一边深深地呼吸,一边画着十字。在她眼里,在那个时代,即便是罪犯也是值得同情的。契诃夫说,“我们的灵魂来自母亲”……
《妈妈的银行账户》
作者:[美国 ] 凯瑟琳·福布斯
译者:侯萍 宋苏晨
只要妈妈在,再苦的日子也有阳光!
故事讲述了一个挪威家庭移民美国后的生活历程。妈妈以智慧和坚毅,帮助孩子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爸爸需要动手术时,只有妈妈知道怎样跟贪婪的医生太太打交道;家里的“小淑女们”在学校惹了麻烦,只有妈妈能化解尴尬;房客欠下租金一走了之,妈妈迅速找到补偿办法;性格孤僻的姨婆陷入困境时,妈妈的好主意让她得以安度晚年……妈妈用一个美丽的谎言,确保了孩子们无忧成长。
《苏菲的烦恼》
作者:[法国] 塞居尔伯爵夫人
绘画: [法国] 苏菲·德·拉维尔弗洛姆瓦
译者:黄荭
妈妈如何和孩子更好地相处?
写给小朋友的成长教养课本
一位名叫苏菲的小女孩,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改掉缺点,从一个爱发脾气、爱撒谎、爱欺负小动物的淘气包,成长为一名诚实懂礼、善良友爱、充满生命力的好孩子的故事。
法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所有孩子的好祖母“塞居尔伯爵夫人为孩子们所写的 “苏菲三部曲”系列至今雄踞法国儿童长销书榜前十位,《苏菲的烦恼》更是入选法国小学语文课本,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
译林出版社公众号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