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少年不识《人生》味
admin
2022-04-13 16:08:18
0

原标题:为什么说少年不识《人生》味

作者 | 淮南书虫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最早知道路遥的《人生》,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大约是1984年。那时我喜欢听广播,最先从广播里听到连播的小说《人生》,随后广播里又推出《人生》广播剧,我津津有味地、一集不落地收听。喜欢路遥用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80年代初陕北黄土高原上农村和县城芸芸众生的生活,高加林、刘巧珍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年少的我的脑海中。

路遥的《人生》火了以后,随后就被改编拍成了电影,正好我们学校包场,每人收2毛钱,我和同学们一起看了这部电影。由于此前广播里播的《人生》的故事情节我已非常熟悉,看电影时感觉十分亲切。电影如实还原了小说中的情节和场景,演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演员,好象就是我想象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那个年代的电影创作还是追求忠于原著的,不象现在电影电视剧就喜欢把原著改编地面目全非。电影让我对《人生》的感觉从平面化转而更加立体了。那时岁数小,只看到故事,没有体会出小说的深度。

虽说很早就知道了《人生》,但我一直没用看过原著。还是在5-6年前,在地摊上买到一套8几年的中短篇小说集(年代和书名记不清了),砖头似的,厚厚两大本。里面就收了路遥的《人生》。我这才第一次阅读了原作。可惜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这套书看完后被我给卖了,没有留下。前两年从旧书摊上买过新老两个版本的《人生》。

读过了《平凡的世界》再读《人生》,我发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有高加林的影子,孙少平和高加林一样家境贫寒,一样在村里的学校当民办教师,一样被人给顶了下来。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没有当官的叔叔,没有凭借不正当的手段改变自己的境遇。孙少平是凭着自己善良和苦干打动了别人,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高加林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

走后门进城后又朝秦暮楚,看上了高干的女儿,无情地把深爱着他的刘巧珍给甩了。可以说从他甩了刘巧珍那一刻起,他自己命运的天平就已经开始倾斜了,悲剧的结局也就已是不可避免的。从《人生》中,我看出了人可以贫穷,但不可丢弃良心,不可以丢失善良的本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