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泽东幼女李讷,因和母亲观念不合婚姻坎坷,44岁才找到幸福
admin
2022-05-11 14:25:17
0

原标题:毛泽东幼女李讷,因和母亲观念不合婚姻坎坷,44岁才找到幸福

1972年,李讷和丈夫离婚已怀有身孕,由于精神折磨和身体不适,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整天不出门,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导致她生下的孩子也是瘦弱不堪。仅有70元收入的她经常是入不敷出的状态。

母子两个只能盖一条被子,每天的生活费预算只能买一毛钱的肉。听到女儿生活如此困难的毛主席几乎落下了泪水,他哽咽地说道“是我不好!讷娃的婚事太草率了,作为父亲,这是我的失职啊!”于心不忍的毛主席从自己的稿费和薪水中拿出3000元贴补李讷。

心疼幼女的毛主席,后来又从账户上拿出5000元来贴补她。毛主席平时工资并不高,多余支出都是来自于他的稿费,但就算是自己的稿费也从不乱花,大都资助于民主人事和特殊开支了。

警务员知道李讷情况特殊,就以她的名字去办了一张5000元的存折,3000元和存折一并交给李讷让她慢慢花。这8000元巨款解决了李讷的困境,她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

图|李讷

毛主席伴其长大

李讷1940年出生于延安,是毛主席最小的孩子,也是他和江青唯一一个孩子。毛主席给她取名“讷”,源自于《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寓意是希望她说话谨慎,行事敏捷。

虽然战争时期条件艰苦,但李讷在毛主席身边度过最快乐的童年时光。两人对彼此有着不同的昵称,分别为“大娃娃”和“小爸爸”。

身为领导人,毛主席的工作颇为繁重,再遇上战事和重大选择时,更是废寝忘食,昼夜不歇。为此如何能让他多休息成为身边人的一道难题,而活泼的李讷便是最有效的法宝。每到毛主席工作时间太长引起身边人担心时,他们就将李讷推进去,让她转移毛主席的注意力。李讷回忆自己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

两三岁时,她只能攥着父亲的一根手指头拉她去散步。散步时,毛主席有时候扭腰,有时候背着手走,孩子们就跟在他后面一串,玩得很开心。和李讷的小伙伴们玩耍时,这位大人物会袒露出他尚未泯灭的童心陪伴大家。李讷和小伙伴盖小房子时,毛主席也会参与进来,最后两手都是泥也不在乎。

图|毛主席和李讷

李讷三四岁时,毛主席边带她散步就会边教她一些诗。玩耍的过程中,她的文学知识也一天天多起来,战争环境下,李讷六七岁还不能接受正规教育。为了不让李讷落下别人太多,毛主席将保卫员李银桥的妻子请到家中,教她读书识字。

父亲严格教育

毛主席不仅要求干部子女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的子女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李讷在北京正式上学,最开始,家长一栏填的是工作人员的名字,籍贯是延安。

李讷在育英上小学时,一周回一次,和大家一样。每到周末,工作人员就用小轿车接送她。但毛主席认为这是在特殊化,便派大一些的车,一次性将中南海的孩子全都接回来。

图|毛主席和短发李讷

1958年1月下旬,李讷突发阑尾炎要做手术,再加上小时候打针针头断在肉里,一直没有取出,也要做手术,同时做两台手术让毛主席对她很牵挂。即便如此,他也将国家大事放到前面,只给女儿写了一封家书,鼓励她要以坚强的意识战胜病魔。

毛主席在晚上工作之余,会想起询问女儿的近况,就将她叫到房间里。毛主席讲话时,习惯信手拈来各种诗词句。被父亲熏陶出兴趣的李讷,对这类话题如蜂逐蜜,一聊起来便没有了钟点。

图|毛主席和李讷

毛主席对李讷多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严格要求逐渐凸显出来,从高中开始,李讷的文化造诣时常被老师夸赞,她偏爱文史,对文学创作有很浓厚的兴趣。

艰难读到兴趣专业

1959年李讷即将高中毕业,李讷希望将来能够在兴趣和特长方面有更深的修养。毕竟是关乎未来大事,自然需要和父母商议。毛主席希望女儿当老师,他一直认为教师是人生的最佳选择。

虽然毛主席希望有子女能够完成他的心愿,但他从来不强迫子女,他的意见仅供参考。但李讷的母亲就不是这样想了,她对于李讷的学业有自己的主张,希望李讷攻读船舶制造专业。同时期的中共干部都让孩子学习理工科,期望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江青也一样希望女儿能在被视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重工业领域,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图|李讷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母女二人的想法有巨大分歧,但母亲在对李讷的教育方面一向严厉,有时训得很厉害,但李讷对于影响到未来的事情态度自然强硬。为此,其母想请学校方面帮助做工作。

师大女附中的校长孙岩谈及此事时,从三个方面表示李讷的综合条件更适合北京大学历史系。首先李讷的身体情况不是太好,其次数学、物理和英语都不是她的强项,而文史才是她的专长,她的古典文学和历史水平超出同龄人,内向的性格也更适合从事写作和研究工作。

图|毛主席和李讷、李敏一起

孙岩的层层分析有理有据,再加上李讷实在喜欢。就这样,李讷如愿以偿读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困难时期以身作则

1960年前后,李讷在北京大学读书。当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中国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老百姓吃不饱饭让毛主席忧心忡忡。他带头减少自己饭量,很久不吃肉和鸡蛋,有时候一顿饭只是一盘野菜,以至于腿肿得摁下去都是坑。

对于李讷,他也严格要求。不允许工作人员给她开小灶,一切都在学校解决。为了响应父亲号召,李讷在向学校报口粮数量时,只报了17斤一个月。要知道,当时没有零食等附属品,普通人一个月最少要20斤粮食。

有一次李讷放学回家后,见到李讷饿得有气无力的李银桥便从仓库中拿了一包饼干,在他的再三保证下,李讷才拿过饼干吃了起来。

图|毛主席和李讷

但李讷还没吃上几口,就被迫不及待见女儿的毛主席发现了,批评了李银桥后让他将剩余的饼干放回原处。营养跟不上的李讷全身浮肿,大病一场,甚至休学了一年。

即便于此,毛主席对李讷依旧严格要求。某次李讷在家吃饭时,破天荒地弄了四菜一汤。在父亲面前,吃饭并不拘束的李讷上桌开始往嘴里狼吞虎咽地扒饭,只有夹菜期间才抬起来头。并不是望向父亲,而是看桌上的菜还剩多少。

开始还和女儿边吃边聊天的毛主席,慢慢地不再说话,只是嚼着饭。最后直接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怔怔地望向女儿。他极力掩饰着自己的不自然,脸对着报纸,生怕女儿看到他湿润的眼眶。

图|毛主席和李讷在北戴河海滨

好在,李讷的心思全在吃饭上,没有太注意到父亲的异样。很快,李讷便将盘里的菜吃得干干净净,一片葱花都不放过。没有吃饱的李讷不好意思地和卫士尹荆山说道“尹叔叔,还有汤吗?把这盘子涮涮,别浪费了。”

尹荆山扭头就朝厨房跑去,眼泪也止不住地流出来。控制不住情绪的毛主席朝着屋外走去,仰起头凝视着院中那几棵老柏树,久久地一动不动。

下乡遇爱情

从北大毕业后,李讷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当一名普通编辑,她和普通员工一样,在食堂排队打饭,没有车接车送,骑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工作和生活上和普通人没有半点不同,丝毫金枝玉叶的样子都没有。

李讷本来身体就不好,任职军报总编辑之后,工作高度紧张,体质明显下降,吃不下饭。神经也非常衰弱,稍一活动就出虚汗,不时表现在烦躁不安的神态。哪怕饭前吃大量安眠药,也难以入睡。

图|毛主席和毛岸英、李讷

重压之下,她的心情崩溃到了极致,心情不好时会对大家高声恶语。

1970年下半年,李讷神经衰弱得厉害,身体也不是很好。为此,中央办公厅领导经过毛主席的同意,将李讷下放到江西干校,让她边休息边适当劳动以松弛神经,促进睡眠。这里的不少学员都认识李讷,对她很客气,连队的领导对她也很照顾。

但李讷严格要求自己,和大家一起劳动、吃饭、休息。干活不惜体力,不怕脏和累,经常弄得满脸是水,浑身是泥,平易近人的李讷和领导同事的关系相处非常愉快,受到各个方面的好评。

图|左二是李讷

呆了几个月,李讷的神经衰弱大大减轻,体质明显增加。在这里,李讷遇到了一个比她小几岁男青年小徐。小徐是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服务员,工农家庭出生,父亲是山海关车站的扳道工,政治上绝对可靠。

小徐虽然只有高中文凭,但长相眉清目秀,性格开朗,待人热情。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事情传到母亲那里,她表示坚决反对。后来,李讷直接找到毛主席,要求批准和小徐的婚事。

毛主席在信上批示“孩子的婚姻由孩子自己决定,我们不宜干涉。”

信件传到母亲那里,她先晾了几天,迟迟不表态。直到那边催促,才不满的写上自己名字,她生气的说“这个李讷呀!对于婚姻大事如此轻率,找男朋友也不事先和我们商量就自作主张,随她去吧!”

但母亲的心情没有影响到她,两人开开心心地登记结婚。毛主席派人给这对新人送去了结婚礼物,是一套39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李讷的婚礼是在“五·七”干校的新房院子里举办的,出席婚礼仪式的只有十几人,双方家长都未到场。

婚礼仪式由干校校长曹全福主持,简单的致辞和放鞭炮后,新郎新娘朝着毛主席像三鞠躬,便完成了整个仪式,喜宴也只是在食堂简单摆了两桌。

图|左四是李讷

这对新婚夫妻的婚房就更朴实了,两间普通的平房,连个“喜”字也没贴。里间是由两张单人床对起来的双人人床。床上铺着薄薄的床垫和棉布床单,外间放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等家具。整个婚礼只能用“简朴”两个字形容。

恩爱的小夫妻回到北京度蜜月,他们在丰泽园居住。由于不能很快适应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再加上不太习惯婚后生活,李讷时常感冒发烧。

但两人婚后生活并未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由于母亲的不满意刻意挑刺,再加上婚后不久小徐送往石家庄铁道学院学习,夫妻二人两地分居矛盾逐渐加深。

图|李讷和毛主席

再加上两人的经历、思想乃至文化素养差距都很大。李讷酷爱文学,操持家务是外行。小徐虽然学历在当时也还好,可思想层面并不一致,生性好动。哪怕此时的李讷已经怀有身孕,但两人还是分开了。

独自带娃生活艰难

1972年5月,李讷顺利生下一个男孩。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只是点头说“知道了”,并没有高兴的表情。生完孩子的李讷精神上有了寄托,高兴得像换了个人一样。但时间不长,李讷因为缺少母爱,没有丈夫疼爱,再加上孩子拖累,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图|右边李讷儿子王效芝(随继父姓)

如此一来,便有了开头这一幕。

毛主席去世后,李讷和儿子搬到了京郊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过上了用板车拉白菜蜂窝煤的市民生活。李讷很少带孩子涉足周边的西单商场,四五岁时的小孩就知道商店中的巧克力对她不现实,一日三餐面条里漂浮的几根青菜才是事实。

图|左一王效芝,右二毛新宇

儿子心疼她的辛苦,经常课余时间帮她干活。她日子过得很难,身体不好,主要是妇科病、胆结石。独自带一个孩子,家不像家,买了粮食拿不回来,就只能拿小车推到楼下,母子俩再将粮抬上楼。

再婚遇良人

见到44岁的李讷生活如此艰难,李银桥夫妇心里不是滋味,他们将战友王景清介绍给李讷。王景清1940年参加革命,原在中央警卫团当门卫,后调到云南省怒江军分区任参谋长,是个离婚独居的师职干部,条件不错。

王景清为人厚道善良,擅长书法绘画,善于做家务。王景清和李讷见面后,虽然没有明说态度,但心意在神态中已经表露出来。1985年冬,两人正式结婚。只在家中办了一桌酒席,婚礼简单朴素,符合毛主席生前的习惯。

1986年,李讷被分到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做图书资料工作,是正处级待遇。好长一段时间,她因为身体不好,除去到单位参加党组织生活外,一直在家休息。

图|王景清和李讷

李讷婚后的日子很幸福,王景清非常体贴她,采购、做饭等家务一应承担起来。李讷看病时,他总会早早起来排队挂号。王景清对待李讷的孩子宛如亲生父子,后来改名为王效芝。王景清和前妻的孩子来家到访时,李讷总是热情接待。虽然是半路夫妻,两人却恩爱到老。

图|李讷和王景清

李讷曾多次受到社会各界的捐赠,她分文不收。但她为社会捐款时却毫不吝啬,多次向部队、灾区捐款。李讷和哥哥毛岸青,姐姐李敏时常联系,每逢父亲的诞辰和祭日,兄弟姐妹便团聚在一起,共叙骨肉亲情。

正如毛主席希望的那样,李讷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李讷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物质财富,但毛主席给的精神教育足够受用一生,李讷如今的生活淡泊又平静。近几年,她多次到祖国各地旅行参观,对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她欣慰的表示“父亲九泉之灵也会感到欣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