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北平狂人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二哥家的小孙子在吃饭的时候动不动就俺老孙怎么着,俺老孙怎么着,而且时不时缩头,变脸,手打凉棚,做各种动作。他妈妈数落他,他立即回嘴:“师傅,徒儿知道了!”可爱的模样让大家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个谁也不用解释,都知道小家伙是在扮演孙悟空。小男孩儿有几个不被孙悟空着迷的呢?他们恨不得也有孙悟空的一身本领,能够腾云驾雾,能够七十二变变,能够勇敢的降妖除魔。
《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丰富了百姓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
很长一段时间,文化知识远离普通人民的生活,甚至到建国前,我们中国还有大批的文盲存在。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他需要文化人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但是他并不希望百姓们文化水平多么高以至于影响他们的统治。所以他们也没有多么大的动力,主动提升百姓的文化教育水平。但是,人民的对知识的渴求还是存在的,四大名著的脱颖而出,也是我国人民共同的选择。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广泛采撷流传于民间的众多传说故事,经过高度的艺术加工,呈现给国人一部完美的精神大餐。从这部书发行以来,它被改成了众多不同的形式,评书,大鼓,评弹,电影,电视剧,广播剧。
在电影电视还没有出现的年代;在过去那个没有电灯,晚上漆黑一片的年代;在那个天很蓝,晚上星星很亮的年代;在那个没有空调,少有风扇的年代。夏天的树荫下,夏日黑夜里的风口处,冬天的热炕头旁边,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津津有味的听村里的“兼职说书人”评说西游。那个时候非常好奇,爷爷叔叔脑子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故事?他们是怎么记下的?孙猴子怎么那么好玩?唐僧怎么那么烦人?猪八戒真是笨的跟猪一样,哎呀,那些妖精啊!怎么那么喜欢吃唐僧肉?可以说西游记娱乐了我们好多人的童年。
《西游记》还深刻的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化,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密码。在纺织厂,电子厂,学校里的幼师专业等等这些女性居多的场合,常常被我们称作“女儿国”,这种形容我们就感觉非常贴切,毫无违和,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外国人就不明白为什么有女儿国的说法。在生活中,有些善于迷惑人的女性往往被称作“白骨精”,我说这也是受了西游记的暗示。
在工作中,我们在形容某项工作完成不容易往往会说做这个事情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当然不会跟我们要首发权,但是我们既然这样说了,就说明我们是唐僧的粉丝。有些情商超高的女性,在和熟悉的男性交流的时候,甜甜的叫一声“御弟哥哥”,估摸着被叫的御弟哥哥马上就会酥化了,也顾不上考虑考虑自己到底有没有御弟哥哥的样子?在和对手较量权谋的时候,有些人长长胸有成竹的这样说:“哼,你小子还能跳出我的手掌心?”如来佛祖的形象呼之欲出。
《西游记》还影响了民间宗教信仰。这部书里面,有佛教的如来,观音;有道教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还有不计其数不知道什么教派的大仙小神。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在创立之初是会有两撇小胡子的男身形象,到了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却变成了女性,以至于后来凡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你从菩萨的音容笑貌,体态服饰看不出一点男性的影子,久而久之,几乎所有的善男信女都接受了观音菩萨是慈悲为怀的圣母形象。曾经在河北省的一个村庄,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座小庙。
这座小庙临街而建,没有庭院,只有三间房,房内的正面和东西两厢密密麻麻供满了神像,挤挤挨挨,很是热闹。我们西游记中有十万天兵天将,大神小仙多如牛毛。可能我们的普通百姓很是清楚,神仙在关键时候可能给你帮不上忙,但是帮倒忙还是很容易的,他们随便把自己的座骑、用具还有花花草草什么的你放出一个来,那威慑力一点不比妖怪差,本着一个也不得罪的原则,上香的时候全部上到,磕头的时候一个也不漏,所谓一个都不能少。
《西游记》很好的创造了就业。包括西游记在内的四大名著是我们的图书发行业的颜值担当,自古到今我们印刷了多少西游记的版本?估计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西游记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风靡全国。随着西游记的流行传播,给各地的寺院道观带来了无数的善男信女,唐僧取经的目的是普度众生,后来,不管普度众生的任务完成没完成,反正芸芸众生甘愿被普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