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我做了一本能在黑暗中发光的书
admin
2022-04-13 20:32:44
0

原标题:编辑手记 | 我做了一本能在黑暗中发光的书

2022年最骄傲的事情之一:我做了一本“梦中情书”,而且把它做成了一本能在黑暗中发光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也是一本生命之书,它曾照亮无数英文读者的心灵,我希望,这本书也能给中文世界的读者带来同样的感动。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编辑的我与这本书的故事。

《非自然死亡》实拍图,摄影师:Color

作为一名“电视儿童”,我对法医的最初印象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TVB电视剧。在这些罪案题材电视剧中,法医可能不是主角,但他们绝对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只有当法医弄清楚死者的死亡时间、凶手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死者死于何种毒物……主角们才能接着去追查真凶。

此处必须cue童年女神聂宝言医生

所以,当我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看到《非自然死亡》英文版时,我脑海中的烟花炸成了四个字:梦中情书。

《非自然死亡》是英国传奇法医理查德·谢泼德的回忆录,也是他的第一本作品。英文版封面底色是蓝色的手术服,上面依次排着镊子、手术刀、手术钳,整个封面简洁而有力量。

这本书是我们编辑部主任先发现的,她知道我喜欢看这类题材,于是推荐给我。我火速跑去版权方的展位登记申请,版权方慷慨地把样书借给我。在场馆里,没有会议的间隙,我就翻翻这本书,很快就翻完了小半本,因为看得太沉迷,以至于开会的时候脑子还在想书里面的故事。

《非自然死亡》英文版

亚马逊上许多看过英文版的读者都说这本书是page turner,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没有夸张。另外一个同事被我安利后,把英文版拿回去看了一个周末,周一上班她一见到我就说:“这个作者也太会写了吧!这本书也太好看了吧!”

亚马逊上的读者评价

现在回过头琢磨,《非自然死亡》为什么会“让人沉迷”,我想可能是因为 这本书在“非凡”和“平凡”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谢泼德医生的经历十分罕见。他从小就向往成为一名法医,自1987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加入了当时英国最好的法医部门,正式成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执业以来,谢泼德医生参与调查国内外数千起非自然死亡案件,他的职业生涯仿佛一本“ 犯罪疑案簿”。

从“9·11”事件、巴厘岛爆炸案、伦敦七七爆炸案,到亨格福德连环杀人案、戴安娜王妃车祸案等,从杀婴、种族主义谋杀,到伪装成正当防卫的谋杀,法医谢泼德走入一桩桩疑案深处,运用专业所长,坚持探求真相,忠实传达死者的声音。

理查德·谢泼德医生

谢泼德医生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本书就是他这段法医病理学旅程的一次总结。他从自己对法医的向往写起,回顾自己如何跌跌撞撞地经历了人生第一堂解剖课,如何惶恐不安地迎来第一次独立验尸,记录下自己接手第一个刑事案件时的兴奋和紧张,身处重大灾难现场时的震惊与悲伤。

不止如此,除了谢泼德医生的个人成长,这本书还 从专业法医的角度,呈现了真实的法医病理学实践。为什么要把亲属的遗体交给法医检验?其实,很多人对验尸这件事情是非常抗拒的,认为法医是“散发着万圣节般恐怖光芒的死亡使者,是将他们深爱的人切成碎片的罪魁祸首”。谢泼德医生在书中向读者耐心解释验尸的必要性及其对社会将产生何种公益,他用科学的语言讲述了法医的工作历程:

通常情况下,发生在医院的自然死亡,尽管死因已知,也可以进行验尸,旨在确认病人的医疗诊断或者尽可能评估治疗的效果。但这种验尸必须征求死者直系亲属的同意,后者有权予以拒绝。幸运的是,许多遗属都会表示同意。他们的这一决定给医疗人员提供了学习、提高自身技能的绝佳机会,从而造福其他病人。

第二种尸体解剖,出现在死因不明或者非自然死亡的情况下。此类验尸由验尸官负责。一切可疑、异常、涉及犯罪或无法解释的死亡,不仅需要尸体解剖,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法医学检验。后者是对尸体内外进行的极度全面的深入调查。之后,所有的细节都会被病理学家记录在验尸报告当中。

很多读者看刑侦片时都会折服于法医等鉴证人士使用的“黑科技”,比如利用数学模型通过尸体周围的血迹重建案发现场,通过检验尸体伤口证实/证伪嫌疑人的口供。读完《非自然死亡》,我们会发现这些影视剧桥段还真是有据可依。

谢泼德医生是知名的刀伤鉴定专家,他相信死者身上的每一处伤口都是真相的一部分,通过解读这些伤口,他能够帮助死者传达最后的讯息。撕裂伤、擦伤、瘀伤、捅伤……这些伤口有何特质,法医如何根据伤情解读死因? 在书中,谢泼德医生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法医病理学的严谨与强大。

看完这本书,我再去看一些探案或刑侦片,总是忍不住想吐槽“这也太扯了”。其实,谢泼德医生已经替我们吐槽过了。英文版出版商曾邀请他在YouTube上录制过一期法医吐槽视频,挑选电影或电视剧中的验尸桥段,让这位专业法医为大家解读其中槽点。

法医为了耍帅不穿手术服?拿一把锯子就准备直接开膛破肚?验尸到一半,突然有其他人闯进来?这些操作在现实世界中绝对是非常不专业的行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索这个视频来看看。

YouTube上谢泼德医生的“吐槽视频”截图

以上和大家分享了本书的“非凡”之处。一本书能够受到读者的欢迎,无论其内容为何,它都要与读者产生共鸣,才能走进读者的内心,这是一本书所谓“平凡”之处。 《非自然死亡》不仅记录了法医谢泼德的生活,还记录了普通人谢泼德的思考。

他每天挣扎于辛苦(有时甚至有些残酷)的工作中,尽管这份工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智识乐趣,但他不得不见证人类的暴力罪行导致的种种后果,长久地凝视深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加班?那可是法医的常态。这一刻还在准备与妻子出门看歌剧,下一秒工作电话就打来了。作为一名法医,他必须时刻准备奔赴犯罪现场,每天都有那么多不正义在发生,而犯罪证据稍纵即逝,时间永远急迫。

终于等到下班,他要迅速调整回丈夫与父亲的模式,时刻小心不让一双儿女接触到自己工作中的黑暗面,比如他会把犯罪现场照片放在柜子的最上面,以防哪天孩子们不小心看到。

为了支持妻子读医学院,谢泼德承担了家务重担,他很少全程参与同事聚会,因为他必须到点回家,给孩子们做饭、洗澡、辅导作业,在那个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谢泼德是一位非典型好父亲。如果在工作中接触到有关儿童(尤其是婴儿)的案件,他会不由自主想起自己的孩子,工作与生活之间并非界限分明。

阅读《非自然死亡》的过程仿佛是在和谢泼德本人聊天。他的语言简洁、冷静,但并不冷漠,极富情感,有时甚至有点冷幽默。我们跟随谢泼德医生一同探寻国际要案的幕后现场, 他体验过常人眼中称得上“惊险刺激”的工作,因此更知晓平凡生活的珍贵。编辑这本书期间,我自己也收获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用谢泼德医生的话来说更好:

我想说,对死亡的了解,帮助我认识到生活中微小幸福的重要性,而我沉浸其中:一个兴奋地奔跑在红黄相间的厚厚落叶上的可爱孩子,或是怀着深深爱恋抚摸我脸上皱纹的一根手指;屋内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屋外雨点敲打窗户,爱犬冲过来欢迎我回家,一只温柔的手深情地握住我的手。我对快乐并不陌生。我知道,只有那些经历过逆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而逆境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是梦中情书,在装帧方面当然也不能含糊。

我和设计师一拍即合,她看了一眼内容简介就特别想做这本书。这本书绝对不是猎奇向的图书,而是难得一见的、 人文性与科学性兼具的佳作。所以,我在与设计师讨论时,特别希望能呈现出本书的厚重感和分量。

《非自然死亡》实拍图,摄影师:Color

我们讨论了书中内容以及可以运用的元素后不久,设计师就给出了设计方案。

现在大家看到的外封设计采用了牛皮纸的纹理,和黄色警戒线形成了一种鲜明反差,很有视觉冲击力。外封左侧上隐约露出一首英文诗,即本书开篇中作者摘选的蒲柏《论批评》。这首诗和谢泼德医生有一段渊源,可说是他的人生准则,也可视为本书的一条线索,具体内容不在此处剧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书慢慢品味。

外封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夜光指纹。设计师的设想是,指纹使用无色油墨印刷,在光照环境下,我们能看见指纹的纹理,但是看不见它的颜色,在黑暗环境下,整枚指纹会浮现出荧光绿色。

由于设计师和我之前都没有做过荧光的效果,我们只能拜托印厂老师帮忙慢慢调试、打样。印厂老师听过我们的设计诉求后,特地调配了我们需要的无色油墨,并给我们出了两次样。

《非自然死亡》实拍图,摄影师:Color

这本书采用双封设计,我很喜欢最终版本的内封。内封与外封相辅相成:外封的风格比较厚重,内封的风格更酷一点,整体配色干净、清爽,手术刀图案与书名字体的融合颇有巧思。看书时习惯把外封拿掉的读者,手捧内封也不会觉得颜值打折。

《非自然死亡》实拍图,摄影师:Color

作为编辑,能做一本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尤其得到了来自编辑部同事、设计师、印制老师、印厂等多方支持,在此特别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我也真诚地希望,拿到这本书的读者都能拥有一段精彩的阅读体验。

《非自然死亡》

[英国] 理查德·谢泼德 著

李立丰 译

2022年2月出版

执业40多年,检验超过23000具尸体

传奇法医深度披露停尸间的真实故事

每一个伤口都是真相的一部分

对死者的照护

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本期编辑 | 油焖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