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是一位有名的将帅,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国家和人民。他身上经历的革命故事,也一直在被人传颂。
那么,年少气盛的罗荣桓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呢?
罗荣桓出生在湖南,一个亦商亦农的家庭。之所以说亦农亦商,是与他的父亲有关。他的父亲名叫罗国理,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长大后,他跟随父亲的步伐,也当上一名教书先生。
可罗国理成立家庭后,家里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生,教书微薄的收入无法养活家庭。无奈他只能放弃教书,向别人借钱,开了一家杂货铺经商。好在经商后,收入越来越多,小有成就,家道好转。
家道好转后,罗国理置办田产,一边经商一边务农,成功挤入乡绅之列。不久,罗国理还当上族长,为族里筹办一座享祠,纪念祖先。等到两三年后,罗国理带着一家人搬进享祠居住,过着平静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在罗荣桓八岁那年,罗国理被当地的无赖诬告,吃上官司。罗国理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据理力争。可当地府县本就是官吏勾结,只想着拿好处,于是派遣府县兵拿枪去罗家大吵大闹,辱骂罗国理。
面对官吏勾结,罗国理硬是打了几年官司,花光家里所有积蓄,才证明自己清白。一瞬间,家境一夜回到低谷,可也没有丝毫办法。与此同时,年幼的罗荣桓亲眼看到父亲罗国理遭遇的一切,看到官吏勾结贪污的现状,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他不明白,这个世界为何会如此?实际上,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实施压迫,还有着千万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悲苦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年幼的他无法理解的。
他更不能理解,为何农民每年在土地上辛辛苦苦劳作,却依然没有饭吃?中国人民的生活为何会如此艰难?他对凄惨的中国人民产生深深的同情,却丝毫没有办法。
这样残酷的现实,让罗荣桓对社会产生厌烦情绪。好在他还有个喜欢读书的兴趣,可以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寻找世界的真理。为此他不仅在学校专心致志读书,而且在闲暇时间,他都会拿起书籍阅读,爱不释手。
一次,他独自坐在池塘边专心读书。由于读书读得太认真,不慎跌入池塘,弄湿了衣服。附近的人们知道后,纷纷叫他书呆子,只知道读书。但罗荣桓一点都不在意这些言论,依旧专心致志地读书,从书籍中寻找自己的乐趣。
1914年,罗荣桓进入一个新学堂读书。这个学堂的新校长深受新思想潮流的影响,思想开明,在学校开设更加丰富的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了解新思想。
罗荣桓受到学堂新思想的影响,树立初步的爱国思想。他在谈到大禹治水的故事时,就写道:“匹夫如果立志,则天下无难事。”可见,此时的罗荣桓就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要为人民做出一番事业。
图|罗荣桓
1919年,罗荣桓来到长沙,进入中学读书。当时的长沙是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地区之一,不同的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有毛泽东代表的新民学会,有宣扬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社会团体等等。
罗荣桓受到这些社会团体的影响,积极吸取新思想,新知识。一段时间后,他毅然参与湖南群众发动的倒张运动,经受革命运动的洗礼。
同年12月,中学学校罢课,罗荣桓回到家乡,准备过年和父母过五十大寿的事宜。可当他回到家,才知道家里瞒着他做了一个决定。原来父亲罗国理早就给罗荣桓订下一门亲事,姑娘是一位贫家的女儿,名叫颜月娥,比罗荣桓大两岁。
这次趁着罗荣桓回来,罗国理打算趁着做寿和过年的喜庆让罗荣桓完成婚事。可罗荣桓早已接受新思想的影响,心中装着国家大事,坚决不肯成婚。但是罗国理更加坚决,坚持一定要罗荣桓现在成婚。
刚刚年满17岁的罗荣桓经济没有独立,还需要父母的照顾,根本不具备与家庭抗争的资本,只好按照父母之命,完成婚事。罗荣桓成婚后,罗国理还想逼着他继承家业,经营货铺,复兴家里的产业。
然而罗荣桓早已将救亡中国当做事业,自然不愿意经营货铺。因此,他与家人的矛盾日益复杂,时不时发生冲突。但是即使如此,罗荣桓依旧没有放弃救国救民的理想。
学校放暑假期间,罗荣桓回到家乡,组织同乡,成立土梦学友联合会,意图移风易俗,促进社会进步。当时他们觉得,因为中国的平民没有接受教育,才会导致如今贫苦的情况,要大力倡导教育社会化,平民化。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罗荣桓利用小学的学校,举办农民夜校,开设算术和国文两门课程,教授平民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
另一年暑假,罗荣桓回到家乡。正好碰上大地主肖罗仙不顾大旱,带人来到南湾垅里退佃。父亲罗国理为了维护家族利益,站出来制止他们的行为。罗荣桓看到这一幕,也参与其中,一同组织当地受灾佃民将那些人绑起来。
肖罗仙不甘心,又带人来到南湾闹事,展开争斗。争斗结束后,肖罗仙又状告罗国理当众行凶,让罗国理蒙受不白之冤。这一次事件,再次让罗荣桓见识到社会的黑暗,坚定投身革命的信心。
1921年,柳直荀担任罗荣桓所在中学的校长,向学生宣传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让罗荣桓深受鼓舞。1923年,罗荣桓在柳直荀的带领下,参加长沙游行,否认二十一条。
此后,他多次走上街头,参与反日爱国运动,积极维护国家主权。不过他的举动,破坏当地政府的利益,被列入不法学生。无奈之下,罗荣桓偷偷回到家乡,暂时躲避风险。父亲劝说让他暂时待在家乡,等待局势好些再出去。
罗荣桓拒绝父亲的提议,几天后又回到长沙,继续投身运动。1923年,在父亲的同意下,罗荣桓来到北京,加入湖南会馆补习。在这里,罗荣桓又有了新的进展,通过书籍认识资产阶级革命,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兴趣。
一年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到北京,讲述东方文明,鼓舞用爱来消除天下不平之事。大家听到泰戈尔的主张,议论纷纷,而罗荣桓明确表示不赞同泰戈尔的主张。他认为,仅仅凭借仁爱,是不能富强中国,抵御侵略的。此时,罗荣桓已经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具有初步判断能力的青年。
补习结束后,罗荣桓考入青岛大学预科,成为青岛大学的一员。期间,他跟着同学们参与实业,进行实业救国的尝试。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们备受屈辱。
一个周末,他和几个同学来到汇泉山参观,正好逢上日本的樱花节,很多日本人出来游玩,因此他一路上看到很多日本人,很少看见中国人。直到他看到几个中国人,畏畏缩缩地躲在路边,躲避日本人。
他才知道,不是没有中国人出来,而是他们害怕遇上日本人。这一幕,狠狠刺痛罗荣桓的心灵,让他的内心备受屈辱。
还有一次,日本海军为了炫耀国家实力,邀请青岛大学所有师生参观舰艇。听到这个消息,刚刚参观完清政府北洋海军的罗荣桓想比较一下两国的实力,于是前往参观日本舰艇。
当他们一来到码头,远远就看到银灰色的舰艇,非常漂亮。站在旁边的日军士兵也穿着笔挺的服装,昂首挺立,还时不时以一种鄙夷的目光,看着中国学生。短暂的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议论纷纷,不停感叹中国的弱小,觉得中国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队伍。
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队伍,首先要发展中国的经济,才能有资本去筹建强大的海军。于是1925年,罗荣桓和几个同学们一起创办三民实业社,以求实现发展中国实业的想法。可惜这种小小的手工业根本不能与机械化的大工厂相比,很快便失败了。
同年4月,在青岛的中国工人和日本资本家发生斗争。日本资本家勾结中国政府,强力镇压中国工人,害死不少中国工人。这一事件的发生,让青岛各界人士义愤填膺,纷纷站起来支持青岛工人的斗争。
身在青岛的共产党组织也敢于站起,成立后援会,援助受伤的青岛工人,强烈反抗中国政府的霸行,一度让青岛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
青岛大学的学生们,也勇敢站出来,宣布罢课,组成学生会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并带领学生们上街发传单,揭露日本资本家的丑恶嘴脸,募集捐款,援助受伤的工人家庭。然而现实非常残酷,这场浩浩荡荡的爱国运动还是被军阀和帝国主义联合镇压了。
眼看着运动失败,罗荣桓的心中迷茫不已。他不明白为什么会失败?到底要如何做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拯救中国的穷苦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为此,他经常夜不能寐,陷入无限的彷徨。
这时广州地区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引起罗荣桓的注意,于是他决定前往广州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26年的夏天,罗荣桓来到广州,考取中山大学。这时叶挺率领的独立团进军湖南,成立革命临时政府。
7月,北伐军向北方前进,很快进军罗荣桓的家乡,攻占长沙。罗荣桓看到北伐军的胜利和广州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重新树立希望,决心好好读书,以后为建设中国贡献力量。为此他兴奋地走进书店,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一边等待学校的通知。
同时各地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不断发展,特别是湖南地区的农民运动,发展得非常迅猛,沉重打击军阀势力。罗荣桓得知后,清醒地认知到只有广大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因此他下定决心,要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国。
不久他得知未被中山大学录取,于是选择回到家乡,投身革命潮流。等他回到家乡后,迅速脱下身上的学生装,换上一身农民服装,迫不及待走家串户了解农民运动的发展情况。
他还来到县城,找到共产党联络员,继而找到中共负责人,向他们汇报情况,请求指示。接着他又连夜组织知识分子,召开会议,传递中共的指示,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发动农民参加农会。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不停走家串户,走遍南湾大大小小的屋场,耐心地向农民宣传进步思想,勇敢参与斗争。1927年,罗荣桓收到好友来信,建议他前往武汉,投身更火热的革命运动中去。这一建议,让罗荣桓的内心怦然心动。
4月,他准备动身前往武汉。这时蒋介石正在准备发动反革命政变,暗中掀起一股革命势力。而南湾的劣绅也受到反革命组织的影响,欲想效仿反革命组织,拿罗荣桓开刀,对他进行严密监控。
因此为了安全考虑,罗荣桓在一天夜晚秘密出发前往武汉。出发前,他看了看刚满半岁的女儿,温柔地亲了亲她的脸庞,然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图|罗荣桓
不久,罗荣桓到达武汉。可当他刚刚到达武汉,武汉的局势却急转直下,遍布腥风血雨。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意志不坚定的革命者选择脱离革命队伍。但即使如此,罗荣桓依旧坚定革命信仰,坚决投身革命。1927年,罗荣桓在他人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
7月,中央决定调遣罗荣桓去通城县开展工作。临行前,罗荣桓寄出两封信。一封写给父母,让父母不要再与他联系,再也不要写信,因为以后生死难测,前途未卜。如果颜月娥改嫁,那就帮他把女儿抚养长大。
另一封信是给妻子颜月娥。他告诉颜月娥,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回来,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为了不耽误她,让她改嫁,并解除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还有她是否住在罗家,让她自己决定。
就这样,为了革命,在国与家面前,罗荣桓毅然选择了国!
后来,罗荣桓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期间,他跟着毛泽东一起沉浮,患难与共,建立深厚的情感。罗荣桓优秀的品格,也得到毛泽东的欣赏和赞同。
几年间,罗荣桓一直从事宣传工作,组织部队发动群众,扩充红军队伍,获得显著的成绩。
1934年,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罗荣桓也踏上长征。长征路上,罗荣桓不仅积极指导,领导战士做好工作,努力战胜困难,而且身体力行,不搞特殊化,坚持与众多战士一起同甘共苦。
长征结束后,罗荣桓跟随总部来到延安,度过一段暂时安定的生活。在此期间,在战友的善意牵线下,罗荣桓与革命女战士林月琴走到一起。两人于1937年5月16日,举行简单的婚礼。
图|罗荣桓与女战士林月琴
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罗荣桓前往八路军前线,参与抗日战争。1938年3月,林月琴生下第一个男孩北屯,交给老乡抚养。几个月后,他们得知消息,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因病去世。
1939年2月,林月琴生下第二个孩子,罗荣桓高兴地给儿子取名东进,随后便骑马跟上部队,继续展开战斗。5月,按照中央命令,林月琴抱着年幼的孩子跟着部队向山东转移,进行千里行军。
经过一段艰难的行程,他们终于到达华北大平原。在此地,林月琴和罗荣桓团聚。二人的团聚,本应该充满喜悦,但是由于部队在行军过程中,居无定所,还要面临日军的围剿,孩子经常哭闹不止,让二人担忧不已。
罗荣桓听着孩子的哭闹声,意识到孩子不能再跟着部队行军,于是提出交给老乡抚养。可第一个孩子的去世,已经让林月琴心如刀绞,如今她怎么忍心再次将孩子交出去?身边的战士同情她的遭遇,提出让战士掩护孩子专门进行转移。
罗荣桓听后,严肃地说:“我们现在面临敌强我弱的局势,一个战士要当十个用,怎么能让战士专门护送?”最后,经过可靠的地下党人介绍,孩子被交给一家农民抚养。就这样,夫妻二人送走第二个孩子。
1942年,这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年。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罗荣桓时刻处于紧张的工作中,身体不堪重负。一天晚上,罗荣桓尿血,病情恶化。即使如此,罗荣桓依旧挺着病体,坚持扛起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任。
一年后,罗荣桓进行一个月的治疗,身体病情暂时缓和。他对妻子说道:“我要争取再活五年,将日寇赶出中国,我就算是死也能瞑目。”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罗荣桓的病情有所好转,成功扛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迎来解放。很显然,作为为中国革命贡献力量的罗荣桓成为中国重要领导人之一。此时如何处理亲属关系,也摆在他的面前。他担心家乡的亲人,觉得他当上大官,会让他安排职位,谋求一个好前程。
图|罗荣桓一家
为此他特意给铁路局局长打电话,告诉他不能让亲人来北京,不能让他们免费乘坐火车。
解决此事后,罗荣桓特意关照老家的女儿现状。他得知女儿一直安全住在老家,由兄长帮忙抚养,向兄长表示了感谢。
年底,老家的女儿罗玉英写信,要求来到北京。罗荣桓接到来信,从中看出,她已经受到亲戚的影响,认为可以依靠爸爸的关系享福。对此,罗荣桓没有严厉指责,只是表示:你爸爸一直在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财富可以发。
罗玉英好奇,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罗荣桓笑了笑,认真回答:“为人民服务就是给人民做事,我们吃人民的,不为人民做事怎么行呢?玉英,有很多前辈为我们现在的幸福付出生命,我们要努力建设新中国,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还有我们要艰苦奋斗,保持革命的热情。”
一次,罗玉英打算拿着一条破了的裤子去补。罗荣桓得知后,严厉批评,为什么不能自己补?千万不能忘本,要勤俭节约。你们不仅要学习好,以后还好教育好子女。
1954年,罗玉英毕业,即将分配工作。罗荣桓没有给她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而是让她听从安排,来到一个偏远的农场工作。在这里,罗玉英也树立崇高的思想,进步非常明显。
后来,在罗荣桓的严格教育下,他的几个子女都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国家的干部,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1963年12月,罗荣桓病重,临终前,他交待妻子,不能再住国家分配的房子了,住进一般的房子里,不能搞特殊。
接着他又交待孩子,我的一生坚定地选择革命的道路,这是正确的。我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你们要永远坚持干革命。
看完罗荣桓的故事,他高尚的品格实在令人感动。在家与国面前,他毅然选择国家,一直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道路;在面临困难时,他将战士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要,甚至在临终前,他还秉持高尚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