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苦难就结束了吗?|“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二来了!
admin
2022-04-14 13:51:14
0

原标题:​战争结束,苦难就结束了吗?|“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二来了!

战争结束,苦难就结束了吗?

完全不是。

伤口会愈合、结痂、留疤,即使多年后再触碰,也会隐隐作痛。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十一年,在那个残酷的秋天,娜塔莎·沃丁的妈妈离开家,走入一条河流,结束了自己仅36年的生命。对母亲几乎一无所知的娜塔莎,长大后寻回了母亲的家族史,写下了去年我们出版的那段比小说更加残酷的现实故事——《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过去的历史、母亲的家族、被遮蔽的群体一一展现。

而当时那个年仅十岁的小女孩呢?

站在停尸房前,隔着玻璃凝视着母亲尸体的小女孩呢?

她要如何长大?

这些都在我们最近出版的书——《暗影中的人》里。

十岁的娜塔莎·沃丁有一位56岁的父亲和一位四岁的妹妹,在战后的德国,这个家庭是完全不受欢迎的尴尬存在——对于苏联来说,他们是 叛徒,为了在德国获得利益抛弃自己的家乡;对于德国来说,他们是 异乡人,住在难民楼,没有国籍、没有投票权、无法找到普通工作——国际上称这些人为 “流离失所者”,大部分“东方劳工”最终的宿命就如娜塔莎的家庭一样,成为大时代的牺牲品,前路茫茫,没有归途。

·内封上的流离失所者身份证明,DP,即displaced person

《暗影中的人》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战争悲歌的延续。坦白来说,娜塔莎是恨自己的父亲的,在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他就经常辱骂母女俩,母亲去世后,打骂更是常事,被父亲关禁闭,不被允许拥有一切娱乐,娜塔莎一次次想要逃走,又一次次被关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

除此之外,他不会讲德语,也不跟任何人说话,下班后就坐在桌子旁看书、抽烟、喝红酒,如果说母亲的谜团像碎片,父亲的谜团则是一个黑洞,任何试图了解的尝试都是徒劳无功。

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

永无止境的暴力、沉默为什么会发生在父亲身上?

出生于1900年的俄国、逝世于1989年,娜塔莎父亲的生命几乎跨越了整个二十世纪,在这动荡的89年间,父亲经历了十月革命、沙俄覆灭、苏俄内战、大饥荒、大清洗、二战……沉默也许在那时就与父亲,乃至那个时代的所有人如影随形。

母亲去世后,娜塔莎被送到修道院待了五年,逃离修道院回到家时已经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她渴望自由、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她常常有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甚至生命中短暂地出现过似乎能救命的光芒,却迅速坠入更黑暗的深渊。和《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不同,《暗影中的人》是身处社会边缘的两代人的故事,既是对父亲过往的追寻,也是一个女儿、一位女性充满恐惧的成长回忆。

她身处双重沉默和暴力之中:来自俄国父母,也来自德国社会。很难想象经历过这一切,娜塔莎·沃丁活下来了,她闯过了命运设置的种种难关,依然保有一颗善良和怜悯之心。仇恨是无法消失的,却有“同情”这种情绪参杂进来,在年老的父亲因中风住进养老院后,娜塔莎是唯一还会和他说话的人,小时候强烈地想要杀死他的心愿,到最后都交给了时间。

父亲的葬礼上,娜塔莎为他拍下了一张照片,但洗出来是一片空白。也许我们所有渺小的个体在时代中都不过是空白,但幸好还有人愿意用记录填补这些空白。

战争结束,苦难就结束了吗?

完全不是。

何况谁又能想到,到如今,战争仍未结束呢?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二

获奖无数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姊妹篇

乌克兰世纪流离与动荡的民族寓言

人类文明悲剧全景切片

充斥着沉默、暴力、反叛的畸形父女关系

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故事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暗影中的人》

随书附赠“马里乌波尔三部曲”折页

内容简介:“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你来自哪里。”

“父亲是一棵独木,离群索居,也是一个张开的拳头,随时可能会攥紧,落到女儿的身上。”

继《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大获成功之后,娜塔莎·沃丁开启了寻踪父亲的旅程,讲述了1956年母亲自尽之后的故事。

作者渴望过正常的生活,极力想摆脱自己的流离失所者出身、融入德国社会、逃离俄国血统,父亲却将她监禁起来,禁止她穿红鞋子,打她,想尽办法让她远离德国人的世界。无时无刻不让她恐惧的父亲,出生于沙俄时代,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的一生对于女儿来说一直是个谜:父亲为何坚决不学德语,他自己只会说两个单词,“要”和“不要”?为什么对自己在俄国的前四十年生涯缄口不提?穿过所有沉默,在暗影中的某处,是一段颠沛流离、骇人听闻的历史。在试图寻找理解的钥匙过程中,娜塔莎借无家可归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书写了父亲的沉默,也书写了畸形父女关系的矛盾和挣扎。

——在这里查看我们正在进行的活动(<ゝω・) ★——

——在这里看我们的新书喔(<ゝω・)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