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38年孔庆德护送卡尔逊,1942年后者根据八路军精神,组建美国突击队
admin
2022-04-14 13:51:24
0

原标题:38年孔庆德护送卡尔逊,1942年后者根据八路军精神,组建美国突击队

关于美国记者斯诺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斯诺出生在美国,长大后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身为一名记者,总是希望能拿到第一手世界瞩目的资料或者新闻。于是斯诺选择以中国为跳板,游历周边的东南亚国家。

1933年,斯诺决定留在北京生活。在这里生活的时间长了,斯诺开始对那支红色军队充满好奇。到底那支红色军队是不是中国的火种?为了求得事实的真相,斯诺经过百般周旋,终于在三年后与陕北根据地取得联系。

此后他拿着相机,踏上前往陕北的道路。一路上,他真正见识到满目疮痍的中国和穷困潦倒的中国人民,让他内心深受震撼。经过一路颠簸,他也见到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等人。不过他第一次见毛泽东时,毛泽东的身体状态并不是很好。

因为毛泽东等人刚刚历经万里长征,身体难免有点不堪重负,所以身体才会呈现病态。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依旧对斯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盛大的欢迎过后,斯诺和毛泽东进行连续彻夜长谈。

其中毛泽东和红军的故事,还有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见解,让斯诺留下深刻印象。为了更多地了解红军的生活,斯诺在此地停留四个月。期间,他仔细观察根据地八路军和百姓的生活以及状态等等,让他大为震撼。几个月后,斯诺整理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初稿。

图|卡尔逊

正好此时,卡尔逊见到斯诺,观看此书的初稿。卡尔逊看完后,不禁惊呼:“天啊,斯诺,朱德,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人,世界上真的存在吗?还是你凭空捏造出来的?”斯诺当然严肃表示,这全部都是真实的。

自此卡尔逊也对中国红军产生浓烈的兴趣,想亲自去考察一番八路军的战斗。

事实上,卡尔逊来到中国考察,也是奉命而为。当时卡尔逊此人,在美国也是一个出色的人物。他曾经担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卫队营长,后被派往中国担任军事观察员。

就在卡尔逊来中国前,罗斯福特意交待:要经常给我写信,告诉我你看到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有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卡尔逊考察中国军事,不仅仅是兴趣,也是奉美国总统的命令。

1938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艰难阶段。这年日军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于12月份发动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大肆虐杀中国人民,一度让中国人的抗日情绪高涨。

南京大屠杀前夕,卡尔逊踏上前往考察晋冀察根据地的路程。一路上,卡尔逊亲眼见识一场日军与中国军队的对抗。那天,游击队埋伏30辆日本卡车,游击队成员利用步枪和手榴弹向日军发起突然袭击,打死打伤40个日本人,缴获大量物资和武器装备。

令人惊讶的是,游击队死伤4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对比,卡尔逊第一次见识到中国军队的智谋。他们深深扎根百姓,往往依靠百姓传递情报从而具体掌握日军的行动,再准备埋伏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极大的胜利。

这一幕,更加让卡尔逊对这支队伍产生浓烈的兴趣,迫不及待想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八路军也接到卡尔逊正在前往根据地考察的消息。八路军首长考虑到如今战局的危险,决定派遣129师一营营长孔庆德护送卡尔逊通过敌军封锁线,前往115师与聂荣臻会面。

图|孔庆德

不久,孔庆德接到命令,率领战士来到团部,见到卡尔逊。只是孔庆德对卡尔逊的第一印象,却并不是很好。只见卡尔逊一双蓝眼睛,一头黄头发,这对于不经常见到外国人的孔庆德来说,感到很是生疏,非常不习惯,心里很别扭。

加上双方的语言不通,于是孔庆德只是朝他点点头,打了个简单的招呼。而且孔庆德一点也不明白卡尔逊的官职,也懒得记住卡尔逊的名字,便叫他“那个美国佬”。

双方经过简单的见面后,团长陈锡联根据命令,做出两点要求:一是不能让日本人伤害到他,一定要保护他的安全;二是万一出现紧急情况,一定要全力保住他的生命。

孔庆德虽然看不惯外国人,但是对于执行命令决不含糊,当即表示,一定善待八路军的朋友,绝不马虎。

就这样,一行人踏上路程。可就在出发当天,部队即将赶到东冶头镇时,正面碰上一股日军。由于当时是白天,加上双方实力悬殊,因此孔庆德派遣部分战士护送卡尔逊回团部,他留下和一些战士迅速抢占一处山头阻击日军。

很快双方进行激烈战斗,战斗直至天黑,日军丢下战士尸体率先撤退,孔庆德也带着战士返回团部。本来当时卡尔逊想在另一处隐蔽,亲眼观察八路军作战,但是由于战事紧张,他被强行送回团部。

接着陆续几天,他们担心再次遇上日军部队,便一直待在团部。直到几天后,孔庆德派遣战士到附近多次排查都没有发现日军部队,才决定再次踏上行程。不过此次护送部队壮大了来自延安抗大分配下来的学员,跟随孔庆德一起踏上行程。

不久,他们又来到东冶镇头,看到战场上日军还没来得及拖走的尸体。这次孔庆德让卡尔逊认真观察一番,才继续踏上行程。

不幸的是,这一路上,他们的进展并不顺利。因为卡尔逊身负任务,加上双方语言不通,所以难免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状况,给孔庆德的护送任务增加难度。

那天,部队来到距离娘子关一二公里处的铁路,正好逢上一列火车开过来。看到火车,孔庆德下令,等到火车一过,大家趁机冲过铁路。可等到火车一过,大家都一股脑往前冲,只有卡尔逊到达小桥处就停下来。

看到这一幕,孔庆德着急不已,急忙让人向卡尔逊比划,让他赶紧冲过小桥。可卡尔逊理解有误,又退回去,再往北边跑。比划的战士看到,立即让他停住,又比划让他继续走,奈何卡尔逊又理解错误,调头往南跑。

孔庆德无奈,只能飞快地冲过去,一把抓住卡尔逊的手冲过小桥。历经一番周折,他们最终通过铁路,成功到达晋冀察部队的接应地点。但是当他们来到此处,却没有看见来接应的部队。于是孔庆德立刻派出侦察员,去附近侦察寻找晋冀察的接应部队。

不一会儿,侦察员回来报告,娘子关附近的一个车站有日军出入,向西南方向过来。孔庆德听到消息,连忙带着部队向西北方向穿插。大家走了一会,又听到枪声,原来是晋冀察派来的接应部队在与日军交火。

晋冀察部队得知孔庆德等人已脱离危险,立即撤出战斗,赶来与孔庆德交接。双方简单交接后,孔庆德也要离开了。在离开前,他正式向卡尔逊行了一个军礼,说道:“以后邓连长将继续护送你们,现在我要回去了。”说完,他消失在黑漆的夜色中。

对于孔庆德的离去,卡尔逊的内心产生些许不安。因为这一路的行程,孔庆德给予他极大的安全感。虽然他的话比较少,但是总是在危险时刻扛起重任。

在每次穿越危险区域时,孔庆德总会交待,大家不许说话,不许吸烟,不准咳嗽,尽量不出声地前进,紧紧跟着队伍。前卫部队在占领前方镇子时,要等到全部人通过才能撤离。而下一个连队就要成为前卫部队,继续占领前方道路,保证前方道路的安全。

还有通过汽车路时,孔庆德总会来到队伍后面,抓起他的手,一起冲过危险的马路。直到保证他的安全,他才会回到队伍前面,留给卡尔逊一个挺拔的背影。在通过小桥时,给人安全感的孔庆德又出现了,一把拉起他向前冲去,直到通过铁路,到达安全地区。

这些关键时刻,都是孔庆德拉起卡尔逊的手,带着他通过黑暗和危险,到达安全地区。每到这时,卡尔逊总会默默地看着孔庆德前行的背影,而孔庆德挺拔的背影也给卡尔逊留下深刻印象,给予他极大的安全感。

可他也明白,孔庆德的任务只是如此,所以他只能接受孔庆德的离去,跟着晋冀察部队来到晋冀察政府五台山地区。在这里,卡尔逊陆续访问聂荣臻,彭真等人,亲自详细观察根据地的各方面情况。

当他得知根据地正在发行救亡债券时,便用支票购买一些债券,表示对根据地的支持。后来,他还通过关系让人将债劵送回美国换算成美金,捐献给中国伤兵进行医药治疗,表示自己对八路军的支持。

在这里长期的观察,他也明确了解到一个事实。当时八路军所有的口粮和武器,几乎都是在与日军战斗的过程中缴获而来的。并且他断定日军侵略的中国地区,实际上并未彻底失去,八路军是有能力夺回来,并能抵挡住日军大规模攻势的。

例如日军就曾派遣部队向八路军展开进攻,结果却是日军被迫全部撤退。对于这样的军队和人民,日军是征服不了的。

这些见解,让他更加明确八路军的战斗谋略和精神非常值得细致考察。从此以后,卡尔逊长期待在中国,深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察。他不仅访问过蒋介石等国民党军政要员,也访问过毛泽东等众多共产党领导人。

在访问毛泽东等人时,卡尔逊以美军观察员的身份来到延安,进行观察。他用十天时间考察整个延安,观看战士平时的军事训练,还访问一些机关学校和群众团体。其中抗大学校,卡尔逊进行了专门访问。

他了解到抗大有三百名女性成员,课程安排基本上都是军事课程,其余是政治课程,课程时长4到6个月。他还与抗大的教职工进行交谈,发现他们都对军事策略懂得很多。

图|毛泽东和卡尔逊

几天后,毛泽东亲自会见卡尔逊,就当前战争的局势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毛泽东对局势的深远高超见解,让卡尔逊震撼不已。他总结为,毛泽东身上具有一种看穿问题本质的超凡能力,是一位谦虚,寂寞的天才。

1938年5月,卡尔逊跟随文艺工作组,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到达晋察冀根据地。据他观察,根据地的经济已经达到一种相对成熟的程度,能够在经济和政治上保证人民的生活,同时壮大力量。可以说,这是一种边发展边战斗的状态。

7月,卡尔逊又来到南宫,会见徐向前和邓小平等人。见面中,徐向前向卡尔逊介绍当前根据地展开抗日战争的具体情况,并举例说明。随后卡尔逊了解八路军战士遵循的抗日十大纲领,从而进行考察。令他震惊的是,他在考察过程中见到了每一条例实施的具体事例。

这一现象,让他深刻明白八路军坚持抗战的决心。后来,由于连续两天的大雨,卡尔逊不得不暂时停留在此,这也让他有更多机会与邓小平等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卡尔逊得知美国将物资卖给侵华日军,让他震惊不已。

接着卡尔逊又向徐向前了解当前战争的局势问题,让他深刻感受到中共领导者对战场局势的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辗转,卡尔逊回到汉口。他回到汉口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罗斯福报告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建议援助抗日武装。

三年后,卡尔逊回到美国。历经三年的考察,他对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产生深深的同情,也对八路军的精神产生深深的敬佩。

他开始在美国公开声明日本侵略的历史,极力呼吁大家不能把军用物资运送给日军,并激昂地讲述中国抗日力量的伟大。为此,他还特意出版《中国的双星》一书,详细描述中国抗日战场的情况,还有八路军的战斗神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年后,卡尔逊奉命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组建一支卡尔逊突击队。对于组建突击队,卡尔逊非常重视。自从他见识过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后,就想组建一支属于美军的突击队。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他万分珍惜,尽力组建一支“八路军式”美军突击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卡尔逊首先对突击队的成员进行千挑万选,挑选出一千名成员。确定成员后,卡尔逊在小队的日常训练中也采用类似八路军的训练环境和方式。

他让突击成员像八路军战士一样,站岗换勤,排队打饭,甚至直接露宿野外,背着挎包和武器进行长距离急行军。每个星期五,他会组织战士进行民主讨论大会,讨论自己在这一个星期内表现的不足,从而发表意见。

而小队参谋主任小罗斯福也会像八路军政委一样,给战士们作战局形势报告。小队训练的一切进程,几乎都是按照八路军的标准实施。可以说,这是一支按照秉持八路军精神的美国军队。

据说,卡尔逊突击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工合营”。这个名字的来源,源于卡尔逊在淞沪会战的经历。那天他在上海观察淞沪会战,看到一位民工正在救助受伤的战士,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参与战场?”

民工回答:“为了救国。”卡尔逊又问:“怎么才能救国?”民工坚定回答:“通力合作。”卡尔逊听到这话,却一时没有全部听懂民工浓重的口音。民工见此,把话语简化成工合。从此,这两个字深深印在卡尔逊的脑海中,并将此作为小队的名称。

1942年8月16日,卡尔逊带着突击小队,采用八路军的突袭战术,取得偷袭马金岛战役的成功,一举击败日军,名扬一时。

据记载,卡尔逊在当天早晨率领战士悄无声息登上马金岛,再进行精心布置,分几路围攻岛上的日军,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加上美军配备现代化火炮,直接摧毁日军大量物资和有价值的情报资料,一举获得成功。此后他又率领突击小组,陆续参加卡纳尔岛和塞班岛等地战斗,立下战功。

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提倡要与中共合作,赞扬八路军的精神和贡献。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他。1944年,周恩来就曾表示过要与卡尔逊保持联系。在信件中,表明中国共产党将卡尔逊当作真正的朋友。

卡尔逊收到信件,也给予回信,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是值得信赖的。这一言论,或多或少对美国的政策产生影响。

可惜最终卡尔逊倡导的八路军精神违背美国军队多年来的传统,最终美国摒弃卡尔逊突击队。1943年,卡尔逊担任团主任参谋。之后陆续几年,他再没能指挥任何部队,直到以将军军衔退役。

退役后,卡尔逊坚持拖着病体召开远东大会,积极倡导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于此举,周恩来和毛泽东等人表示真诚的感谢,感谢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并祝福他的身体能够早日康复。

可惜1947年5月27日,卡尔逊离开人世。得知卡尔逊去世的消息,周恩来致电卡尔逊的夫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卡尔逊将军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中国人民将永远纪念他。

纵观历史,卡尔逊是第一位来到中国考察的美国军事家,也是第一个访问延安的美国官员。他的到来,直接让美国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开启美国和中共高层的交流。他的访问,也打破国民党对我党的舆论封锁。

他身为一个美国军官,敢于借鉴八路军的抗战精神,组建突击队,并用于抵抗日本侵略者,这在整个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他在言论和行动上都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非常难能可贵。

而对于曾经护送过他的八路军战士孔庆德,也留下深刻印象。孔庆德是一位执行能力非常强,敢于直言直语的人。事实上,孔庆德本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自小出身贫苦,后迫于现实无奈,加入北伐军。

图|孔庆德

在他人的带领下,又加入红军,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对于能够学习知识,孔庆德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他一边积极投入战斗,一边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在加入红军的十几年中,孔庆德一心想着党组织,积极投入抗战。他不骄不馁,认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边学边干。1955年,在中国授衔仪式上,孔庆德被授予中将军衔,让他开心不已。

在孔庆德的心里,对于党组织的栽培,一直感恩不已。没有党组织的接纳和栽培,也就不会有他如今的成就。他认为,自己能被授予校官就很开心了,没想到党组织如此重视他,破格授予开国中将。

他在很多场面中,都敢于直言直语,积极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身上的品质,就像一座大山,给人极大的安全感。好像只要有他在,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这样的安全感,卡尔逊有同样的感受。只要有他在,卡尔逊的内心总能平静下来,再也不害怕危险。虽然这段相遇的故事,在两人的心中都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历程,却都在各自的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经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