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天南遁叟”王韬札记稿本
admin
2022-04-14 18:27:17
0

原标题:新发现“天南遁叟”王韬札记稿本

作者 | 清风西湖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中华书局曾出版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其中包括《王韬日记(增订本)》(2015年8月版)。在该书的《新版前言》中说:“现存王韬日记主要有台湾藏本、《新声》刊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本三种。”新增订本《王韬日记》将上述三种现存王韬日记全部收录,并订正了少量讹误和初版的一些疏误。王韬的日记时间跨度大概是从道光二十九(1849年)到同治元年(1862年),当然,日记并不是每月每日都不缺失的。书的版权页之后附了几张插图,其中有台湾所藏之王韬日记和上海图书馆所藏之王韬日记的图片,均为王韬手写稿日记图片。

平日里笔者喜欢读一些名人日记,大概几年前,关注到浙江师范大学陈玉兰教授从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晚清维新变法先驱王韬著作整理与研究”,就心血来潮,从孔夫子旧书网25元购得一本《王韬日记(增订本)》,想了解一些王韬何许人也。

后来才知道,王韬一生笔耕勤奋,有记日记的习惯,也有遇事记随笔札记的习惯。其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历来为学者所重视。王韬(1828年—1897年),系清末学者、维新思想家、文学家、报人。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苏州长洲人。为躲避追捕改名王韬,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王韬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秀才。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同治元年(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通缉,逃亡香港。应邀协助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同治六年至七年(1867—1868年),漫游西欧。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变法&一九六四年60;&一九六四年60;。光绪五年(1879年),考察日本,写成《扶桑游记》。光绪十年(1884年),回到上海。次年任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病逝,享年七十岁。 在其《日记》中,可以看到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王韬的交游等情况,对当时的历史、社会、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了解王韬的思想变化和文学修养。

说来也巧,笔者近期从小区一位收废品的商贩那里,购得一本名为运钞《集时论赏》(稿本),此稿本为宣纸自订,共120页。粗翻看内容,发现里面落款有:“天南遁叟王韬待定稿”“海曲钓徒稿”“光绪丙戌仲冬之钞天南遁叟王韬”“右錄光绪十八年六月初八日论”“錄光绪丙子年申报”等字样。清朝“光绪丙子年”即1876年,光绪丙戍年是1886年,即光绪十二年。“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看到此稿本时,脑中突然蹦出《王韬日记》来。果断与商贩协商,尽管花了大价钱,内心仍欣喜不已。

王韬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病逝。已经出版的《王韬日记》仅仅有道光、咸丰和同治年的日记,没有光绪年的日记,可以说这本稿本,可以填补一个空白。从书写风格来看,与《王韬日记》里的日记手迹插图风格非常相似。共有24篇文章,内容既有其政论文章《能战而后可和论》,也有《王松堂司马小楼记》、《掘塔记》等散文,还有些报纸文章赏评等。尤其他给古滃小楼主人王松堂写的这篇《王松堂司马小楼记》文采斐然。文中,王韬先生记述了他和王松堂先生交往的始末,记述王松堂所居住的小楼,滨临黄浦江,得“开窗放入大江来”之妙,王松堂常常邀请同好,宴饮其间,绘制了《小楼吟饮图》,自己题诗一篇,想不到一下子引来上百人的唱和,后来专门编印了一本《小楼吟饮图题咏纂录》。

王松堂,又名王恩溥,也算晚清时期上海滩的名人,他是定海旅沪同乡会的创会董事,后又担任副会长。他也是定海公学(即今舟山中学)的名誉董事,可见王松堂当年在定海商帮中具有很高的声望。王松堂自称“甬东小楼主人”或“古滃小楼主人”,是因其为舟山定海人,“甬东”一词历史上是舟山的代名词,而舟山又古称“翁洲”“滃州”。王韬在文章中说“松堂有此一小楼已足傲于众人而有余矣,然则以小名楼犹之以陋名室誇也,非谥也。”用语之当可见也。王韬之文章颇耐读,其政论文章《能战而后可和论》更是雄辩之文也,此文可见其周游世界之眼界和他的维新革命之思想也。

此稿本当为王韬的札记,可看作其初稿或待定稿,其大多为光绪年间,晚年作品,稀有也。当宝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