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谈情说爱的哲学家》
克雷弗特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
从我们记事起,“爱”就让我们着迷,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爱到底意味着什么?
德国学者诺拉·克雷弗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让八位著名思想家相聚在一场跨越时空的晚宴上,畅谈爱情、友谊和欲望。苏格拉底、波伏娃、弗洛伊德和康德等哲学家以老友的关系畅谈彼此的观点、分享各自的理念、争论约会应用程序的优劣、讨论爱是否会限制个人独立性。
这些讨论和对话轻松愉快,幽默十足,以颇具娱乐性的方式给我们启发,也引导每个人思考。我们应该认真想想,降临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爱”是否真的有益,是否能带来幸福,是否真的能被称为“爱”。
《谈情说爱的哲学家》前言
文 | 诺拉·克雷弗特
爱经常把我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想要一边爱着别人,一边继续像往常一样生活是不可能的:爱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它会改变我们的欲望、愿望和所感所知。我们坠入爱河时,注意力会转移到新的地方,因此所见所闻也会变化。难怪爱从一开始就让人晕头转向、筋疲力尽。忽然间,我们所有的想法都只围着爱人打转,渴望的事情也成了得到对方的爱。这让我们变得脆弱,而且这种感觉并非初坠爱河的专利,还贯穿爱的始终:即便是沐浴在爱河中的人也始终不会真正习惯爱的存在,这种脆弱感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对失去了爱的人来说,就算是每天起床,继续生活这样的小事都会变得艰难起来。似乎正是爱次为我们解释了死亡和孤独的真正含义。
爱有时会突然降临,有时又姗姗来迟,但无论怎样到来,它都会直接夺走我们对自己的掌控力。爱会干涉我们作出的决定——至少是那些重要的决定,但我们却无法决定要不要去爱。我们可以选择是否认同自己相信爱,也可以试着忽略和爱一同到来的那些情感和愿望,但决定爱还是不爱的权利却并不在我们手中。情侣之爱如此,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和友谊之爱亦如此。
既然爱让我们变得面目全非、脆弱不堪,还无法被我们掌控,那我们为什么依然如此渴望爱呢?爱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我们宁愿忍受爱带来的痛苦,也不愿自己从未品尝过爱的滋味?为什么爱如此难以用言语表达?为什么我们在爱的过程中不断犯错,却依然不愿意放弃?
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从人类诞生之初(至少是从人类历史记载的开端)便与我们同在,因此也成了哲学界一直思考的话题。情侣之爱、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和友谊之爱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让它们都能被称为“爱”?每个世纪的哲学家都思考过这些问题,并将他们睿智的想法诉诸笔端。要是他们能穿越时空,和我们一起探讨关于爱的种种疑问(不仅是那些已经被一代代人反复思考过的基本问题,还有关于约会应用程序,爱与人工智能等带有鲜明时代和文化特色、与当下的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岂不是很让人激动?
在接下来的十章中,我让这个思想游戏又前进了一步:在伊曼努尔·康德位于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的家中,八位哲学家相遇了。这八位历史人物来自完全不同的时代,但都对探索爱的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苏格拉底来自古典时期,奥古斯丁生活在古典时期末、中世纪初,伊曼努尔·康德来自18世纪,索伦·克尔凯郭尔来自19世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马克斯·舍勒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世界的代表,西蒙娜·德·波伏娃和艾丽丝·默多克则来自20世纪下半叶。来自康德的神秘邀请函让他们聚到了一起——康德先前经常请他们来自己家做客,后来却渐渐没了消息,这次他忽然又冒了出来,还想跟大家谈一谈爱。历史上的康德认定爱在道德上很可疑,但本书中的康德却想在这七位客人的帮助下再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他们的讨论自然涉及了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爱究竟是什么?爱是否有理由?在相爱的人眼中,爱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不能被与他们相似或“比他们更好”的候选人取代,这种现象又该怎样解释?爱和激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人能爱上机器人吗?与机器人做爱会让我们怎么样?爱和独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水火不容的还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爱能给人幸福(而有时也会让人感到无比痛苦)?是否存在着“爱的权利”?爱可以练习吗?“爱情药丸”是什么?该怎么看待约会应用程序?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亟待讨论,而八位参会者则在永恒的难题和当下的尖锐问题之间来回穿梭。
书中八个人的言论和各自原型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毕竟历史上的他们不会思考性爱机器人和约会应用程序的问题;书中的人物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想法,这在讨论中也是很常见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基本观点加入讨论,但也可能被其他人有力的反驳论点说服,受到他们的影响,并因此改换到新的立场上。
我希望他们的灵光一现也能激起读者一同思考的兴趣,今天的爱之哲学需要的就是参与进来、一起思考的人。一方面,爱的哲学作为一个还比较新鲜的研究领域,直到近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这一领域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八位参会人也将对其中的一些想法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即便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斥着激烈政治讨论的时代,爱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尽管爱往往开始于对某个特定个体私人且强烈的感情,但爱也能让人看到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唤醒人们的正义感。除此之外,爱能释放一个人所有的力量:爱着别人的人极具创造力,而且不会轻言放弃。为了完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些能力。
爱和思考常常被视作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人们常说,爱是纯粹的感情,因此与思考相去甚远,但在我看来,一切感情都是经过浓缩的对世界的思考。在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向某人解释:爱上他人的(其中一种)意义就是想与对方探讨哲学问题,而哲学需要这种动机,因为只有这种对另一个个体的爱才能引发我们对智慧的爱。如果他的说法属实,那么爱就不仅仅是哲学重要的主题之一,还和哲学相互依存:爱通过哲学表现出来,而如果没有爱,没有对另一个个体的爱,关于哲学的探讨也无法进行。
当然,这些观点都是有力的论据,但如果我们想正确理解它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尽管还没有这样做,但我能感觉到它们的确揭示了一些真理:爱与人们对理解自我和世界的渴望紧密相连。即便相爱的人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会想要一起思考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思考自己应当相信什么、可以盼望什么。也许书中这八位思想家共同探讨哲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友谊的体现,是一种爱的实践。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