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选择、情绪......你是不是发现,这些很大的词,已经普遍渗透到身边个体的日常情境,与具体的问题一一对应?比如,现在的工作有什么意义,生活是否还有现状之外的模样,为什么这么容易感到疲惫......那些最本质的焦虑,已经透过最表层的病症显现出来。
这时候,同时代人的“方法论”就显得尤其珍贵。这一期,我们请到了内容品牌「新世相」的创始人张伟,聊聊他在大环境变化下对内容价值的思考。他与主播吴琦作为校友和同行,对彼此的工作有什么评价?什么在变,什么不变,还有什么基础的、可倚赖的准则?
从录音间出来,连旁听的编辑都觉得,工作的思路“打开了”。希望这也能帮到疲于奔命的你。以下是主播吴琦和嘉宾张伟的对谈精选,同时欢迎大家在各平台搜索「螺丝在拧紧」收听本期节目。
收听方式
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马拉雅
网易云音乐|单读 App
搜索「螺丝在拧紧」
或扫码直接收听,与我们互动
01.
要么 0,要么 100
吴琦:最近累不累?
张伟:肯定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累应该是常态。我一般评价自己累不累,不是说最近工作的时间多长,或者是比如睡眠够不够,主要是你的心力还够不够?会不会真是不想干了,今天想找个地方躺着去。所以最近状态还好,相对来说还没有那么强烈地想回去躲着躺平。
吴琦: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持续了多长时间?是不是从开始创业就一直在这个状态?
电影《聚焦》
张伟:创业中间还是有很多时间休息的,比如你每天还是要睡较多的觉。如果你擅长的话,你会找一些空档,让自己快速地进入一个放空的状态。我觉得很难说是持续不断的高强度,因为创业肯定是一个要持续地花大量体力和脑力的事,但你还是可以找办法让它不停地中断一下。
吴琦:我很难在特别碎片的时间当中得到完全的放松——当然会有放松感——但是没有像你这么稳定和平衡地去面对这种状态。是你天性里面有这个东西,还是在后天工作过程当中,你慢慢找到了一种面对它的方式?
张伟:我有一个方法来判断自己的状态在哪个地方。我觉得人的状态可以用 0 和 100 这两个数字来分。你睡觉、玩,还是工作,我尽量让自己要不然是 0,要不然是 100。比如说,我现在这两个小时在休息,我脑子里就不要想之后去处理的事,我就让它变成 0。但工作的时候就是 100,我不会一边工作一边想我没有休息够,我能不能再休息一会再工作。我不要有那种不情愿的感觉。
你能不能快速地达到 0 和 100,其实还是看你对于做的事是不是有非常明确的、主动的兴趣或者意愿。因为创业首先是我自己的选择,它还是能带来挺多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有一些你想追求的目标在那勾引着你。所以到 100 的状态就会比较容易。我让自己尽量不要陷入五六十分的状态,那种首鼠两端的状态会加剧你的疲惫感。
02.
做解决问题的人
张伟:我对“发现问题”的评分越来越低。一开始你会觉得,识别出了一个问题的真相很有用,后来仔细想,识别出来也解决不了。在工作里面,大家都会这么说,“你要带着解决方案来提出你发现的问题。”这种说法有一段时间还被批判过,因为发现问题也挺重要。
吴琦:尤其是北大毕业的,最喜欢发现问题了。
张伟:对,有段时间,北大的学生有一个标签:眼里全是活,看什么都有问题,但也没有在不停地解决问题。这一度变成了一个偏负面的社会标签。
但只要你在一个行之有效的、往前走的工作里,个人积极地去参与的话,你一定会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人。如果你一直在发现问题而不解决它,你在团队里的价值感也会出问题,你也很难觉得自己在推进事情。如果你自己的工作没有在变成一个解决方法,你的存在感会越来越弱,你再会发现问题,大家也都会慢慢地不喜欢你。
电视剧《人生切割术》
吴琦:对于从媒体衍生过来的内容公司或个体,这是一个蛮核心的问题。很多人到新的环境里,他要重新选择,比如说,是继续保持某种追问的姿态,还是潜入到某个行业中去做一点建设的工作?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里面,你觉得有什么主要的难点?
张伟:我其实没有特别看低发现问题的能力。这肯定很重要,也挺稀缺。但当我们面对的用户是在生活里面有一些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的人,你会觉得,再把问题不停地扔给他们,是一个挺不负责任的做法。
我们更多地面对的是一个商业环境,大部分人只能在这里面去想参与解决的可能性。我这两年接触很多消费行业的人,有两种反馈挺直接的:一种是在做内容行业的人跟我说,觉得做消费好像探到了一个做内容的人可以去做的方向。他们觉得,做内容最后总得导向一个更具体的解决方法,或者工具式的东西。你看,消费是具体的,一本书、一杯咖啡,或者一个枕头,你会觉得你真的在用一个具体的东西去解决别人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生活需求——这是在解决问题。
第二种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一些新消费做得不错的人或团队,他们要不然就是内容行业出身的,要不然就是有非常强的感觉,但是没有进入内容行业而直接去做消费的。你去看他们做的事情、做的品牌、跟用户的接触,确实有很强的内容属性。他们会去做比我们感觉还要内容的内容。我自己觉得,这种内容的感觉在帮助这些品牌做得更好。
03.
文化品牌,还是商业公司?
吴琦:之前,当我们看一个内容公司,一定会去追问:你到底是个文化的品牌,还是个商业公司?当你说是商业公司,就追问你:为什么没有文化的担当,没有文化情怀?当你说文化情怀,就追问你:怎么赚钱,你赚不赚得到钱,你想不想赚钱?
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矛盾,不再能够描述接下来这一段内容行业的变化,以及商业环境的变化。我自己觉得,我还是对于问题——提出问题,或者批判问题——有兴趣。我会意识到,也许,如果我依然怀抱这种兴趣,我就不应该选择这样的场景继续工作。还有学校啊,体制啊,或者是靠公共的资金,而不是靠盈利来驱动的地方。那些地方是新的社会格局当中,保留出来的给这些人的一个基本的位置。在这个背后,你刚说到的内容公司和品牌公司的互相靠拢,的确也是我感受到的一个趋势。
张伟:挺有意思,我感觉,做内容的人两起码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你说的,在目前更纠结的一些人,大家并不是不认同有另外一种做内容的方法、实现内容的价值的方法,这个价值其实也不小,有的人也就去做了。但是这些人可能更喜欢做更经典的内容的价值,对吧?他可以没有那么有名,那么成功,因为他自己的价值来自于在那个地方的收获。
这样的人可能会显得更拧巴一些,因为就像你说的,他们可以工作的场景变少了。很现实,放眼国内,到底还有多少地方可以让大家来干这样的事情?By the way,我觉得这就是播客为什么越来越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播客在提供一部分这种价值。它的成本也很低,不需要非得有一个多么庞大的商业系统支持才能做。我甚至觉得,大部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播客,起点都是一个非商业的目的。
电影《海盗电台》
第二种人就是我们刚才在说的,他们可以去选择一种更商业的方法,在这个时代有更多的机会去做内容、做事情,同时也能提供很大的价值。
在内容行业里,我觉得最难的是很多刚入行的人,甚至正在读书的人。他遥望着过去几十年的媒体发展史,觉得我将来想做一个那样的人。但他还没有进这个行业,就发现这个行业不见了。他们会有那种强烈的、没有找到安放自己的地方的感觉。他可能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觉得这辈子有个梦想没有实现。
我觉得其实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是一个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主观上你怎么看待,是不是强行分开有两种内容行业?客观上,我认为它不是非常泾渭分明的,所谓一种是用商业的方法去做内容,一种是坚持表达、提问的纯粹的内容。我觉得没有一个分界。有些看起来不是纯粹内容行业的人做的事情的价值,不小于当年我们曾经专注做媒体、提出问题的价值,甚至可能比我之前的有些工作的价值要大多了。我觉得对一些人来说,中间不存在明显的性质的区别——它其实是程度的区别,做得好还是做得坏。
吴琦:很有意思,这个问题也用可以用你前面说的那个 [0, 100] 那个框来看。对大的环境变化,每个人理解的速度、接受的程度非常不一样。其实许知远他们这一代,不管是创业者还是作家还是媒体人,也花了很长时间去面对这个事。其中的一些人就做了决定,他就在 [0, 100] 当中有所取舍,进而他们成为了创造各自局部环境的那个节点,所以他们可以在新的变化的社会当中占据一个新的位置。
提供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如果对比的话,我更愿意无限地往 0 那边靠近,愿意静止,或者更稳定,更少地变化。但是阴差阳错地,我也被不断地推着往前走。在这过程中,我会发现,无限想要趋近 0 的状态本身,在新的变化当中变成了你的个性。当大家都看起来往前走的时候,你突然往后看一眼,别人会觉得,诶,这个人好奇怪。然后,那些也想往后看或者心里不明白、在摇摆的人,也会在往前走的时候看一看这个人在想什么。因此也就给了我不管是做这个播客也好,还是做别的事情的一个局部的机会。
张伟:如果你真的做了选择,有的时候会有意外的惊喜。我觉得,这是稀缺带来的优势和价值。你刚才描述的你想做的选择,在 10 年前 20 年前一点都不稀缺。我们全都认为,这就是世界,这就是内容的样子,对吧?我们全是这样的人,我们全都是理想主义的。现在这样的人干各种各样子的事情去了,纯粹地停在这个地方变得很难,所以 [这种选择] 就变得少了。大家就会发现,这个东西还是被需要的。不光是一小撮人,很多人都会觉得,如果有这样的东西会更踏实。
(未删节完整对话请收听本期「螺丝在拧紧」)
收听方式
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马拉雅
网易云音乐|单读 App
搜索「螺丝在拧紧」
或扫码直接收听,与我们互动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选择的悖论》,[美] 巴里·施瓦茨著
谈话中提到的短片:
《破碎太阳之心》(2022),导演:毕赣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螺丝在拧紧」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上线,欢迎加入我们,一起拧螺丝!
监制 :彭倩媛
制作人 :胡亚萍
编辑 :菜市场
剪辑:昂
视觉设计:李政坷 杨濡溦
节目运营:张博雅 曹岳
原创音乐 :徐逍潇
实习生 :乌兰图雅 孟翰林
- 今日话题 -
从 0 到 100,你愿意为工作付出几分?
上一篇:单向树洞:玩个游戏吧
下一篇:原创 人生之事,重在“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