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与我们的时代
admin
2022-04-20 03:26:08
0

原标题:经典阅读与我们的时代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编者按:

人文经典是国学精髓的温床,是我们寻求智慧的捷径,因为特定的语境,它似乎离我们的时代有点远,但是每当挑灯夜读时,会发现似曾相识。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放进去,这是阅读经典的一把钥匙,试试看!

王德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阅读经典并不是找知识,我们和经典的关系不是和物理教科书的关系,不是和计算机教程的关系,而是在阅读自己的生活,阅读自己的生命感受。

不读自己的生命感受可以吗?当然也可以活下去,但面对不了痛苦。所以,当我们阅读经典的时候,是把我们本已有的,但是零星的、散漫的,不同境界的生命感受提升为生命境界,一旦生命境界形成,智慧自然就来了。

如果一部经典中,某些话你不懂,没关系,先放着,因为你此时尚缺乏相关的生命感受。凡是你读懂的,那叫会心一笑,深得吾心,那就是你这种生命感受得到提高了。你把这种生命感受拿出来翻捡过了,并且它引领你上升为生命境界。

你的生命感受让你比较亲近道家,他的命运体验让他比较亲近儒家,这都有可能,每个人会有自己的选择。所以 经典不是外部的客观知识,它在不断启迪我们的心灵,是我们心中潜伏的东西的展现。它展现的恢宏、阔达、深远,那你的心灵就得到了充分的滋养,这就是我们和经典的真实的关系。

在命运抉择的重大关头我们依靠的不是头脑的力量,而是心灵的力量。在这里不是科学出现了,而是艺术出现了,是宗教的情怀出现了,是哲学的智慧出现了。所以我们要为人生做好心灵准备,这种准备是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来获得的。

经典充满了被重新解释的可能性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乃是因为它充满了重新被解释的可能性。而那些算不上经典的作品,它们的意义是被定义的了,没办法再去解释它了,它说的太清楚、太具体、太教条了。经典不是教条,它富有生命力,它不朽。

所以 阅读经典方法的第一条,就是别把它当作一个完全确定了的知识来记忆,而是 我们从中能体会到多少?这取决于我们的经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人生的阶段,取决于我们生命感受的范围。也许我们的生命感受还是那么狭窄,所以大段的文字我们不能领会,但只要你领会一点点,就把已有的人生体会提升了,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收获。

第二点, 阅读经典时我们要焕发想象力,要有这种思想的能力。这就是反思的判断力。康德认为这种反思的能力是伟大的天赋,这样说太严格了。那么我们没有天赋的人怎么办?其实反思的能力在后天也还是可以训练的。我们通过艺术作品和人文典籍来培养反思的判断力,使我们心灵的另一种能力得到发挥。我一直强调一点,就是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不是理性。感性有很高的境界,它高于理性,那叫作" ",是"的力量"。

在经典的世界里面,我们的得到了开启,也就是 我们的想象力、哲学和感悟的能力得到了滋养和发挥。我们不能把性灵放到边上不去管它,让它慢慢的枯竭,那我们就失去了创造力。所以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乃至非常技术性的专业,你仍然要关注人文经典。因为在专业领域,有时候也需要你有所创造、需要发挥想象力。上次有个数学系主任就说,数学到后来都是什么?都是需要想象力的。他说他对待数学中最难的题目是很开心的,因为他的想象力被唤起了。

打开被严格的逻辑思考压抑的心灵

中国的人文典籍包含文学典籍、史学典籍和哲学典籍,尤其中国的哲学典籍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中国的哲学看不到严格的逻辑推论,在庄子、老子的作品里是读不到这种东西的,反而读到的是文学。读庄子的《逍遥游》,你不仅是好像读一个很生动的形象,还焕发起极广阔的想象。文学的经典就更是如此了。我们借助形象在感悟人生,打开人生的境界。这件事情是那么美好,它不是要求我们紧张的思考,而是要求我们亲切的体验,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中会有另一种发展方向,它长久的被严格的逻辑思考所压抑着。在阅读中国文学的典籍的时候,这个方向就发展起来了,我们便潇洒起来了,我们的心胸便开阔起来,我们有一种比较自由自在的心态。 

我小时候虽然非常喜欢文学,但注意的是辞藻的华丽、文辞组织的美妙及一些警策的句子。比如"人生自古伤离别",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好句子!我以为这些句子就代表了好的诗歌,后来我才明白,其实 更好的句子并不是警策和概括,更好的诗是打开了阔达的意境。

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执手相看泪眼"都是好句子,但根本不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那才是阔达的意境。"伤离别"的"伤"就伤在这里。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境界叫"沉郁"。后来我就懂了,诗贵沉郁。辛弃疾那首词的下半阙,"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抚被秋晓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不仅是警策而已,那是人生之境界。

辛弃疾晚年潦倒,平生壮志未酬,在秋天的晚上盖着粗布的被子做了一个梦,梦醒过来--大家体会一下,想当年叱咤风云要收复中原,如今已经没有希望,在梦里又回到当年的情景,一觉醒来。你怎么写这个无限落寞的心境?只有一种写法,"眼前万里江山",这就是好诗了,没有必要一定要用美妙的句子,但唯有这样写,才能把无限酸楚的意境表现出来,那就是沉郁。

所以在诗歌当中,我们不是读到关于人生的意义,而是 读到对人生的最深刻的体验,对命运的领会。艺术是打开一条路让我领会真理, 我们的心因此充实了,因此得到滋养,我们能够体验和感悟人生,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有了力量。这是经典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收获,是任何的学问、科学所无法取代的。

人文典籍是我们心灵栖息的家园

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让我们的心灵栖息?靠伟大的人文典籍。 

我们这个时代要求每个人去重新寻找他的意义。马克思说了,"于是,个人只能在自己的灯光下思考哲学"。马克思用这句话来描写古希腊的晚期,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也是如此。  

我们要重新去寻找,于是找到了经典。它不仅对于我们 滋养心灵,发挥想象、直觉和感悟很重要,对我们 安身立命也十分重要。西方文明不可能把它的理性规范植入到我们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让它安定下来。这件事情五四新文化运动想做,但终于没做成。我们可以遵从一个理性的规则,但不会把这个规则看成是安身立命的所在。这一点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不得不 返回到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中来,回到先秦的智慧里去,先返本,然后要开新。这就是我认识到的经典阅读与我们时代的关系。

(原文刊载于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学友杂志《闻道》16期)

- END -

声明:本公众号部分转载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感谢原创。如有涉及侵权等问题,请告知,我会及时更正。

读书|思考|感悟

把时间交给阅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