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数量既不多,质量也一般,只能大致满足专业研究的需要,离藏书家相差甚远,也从来没有指望能当藏书家。但这些书连着我近40年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梦想,已经成为我的历史的一部分。
——葛剑雄 《我的书和书房》
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从小喜欢看书,但早年并不优渥的生活条件,让他的买书、藏书事业都充满了“坎坷”。关于自己的“书房梦”和书房,葛剑雄写下了不少文字。本文摘录葛剑雄教授关于不同时期的书房记录文字,以窥这位爱书者的书房变迁史。文中部分照片由葛剑雄教授提供给学人君,转载须取得“學人Scholar“微信公号授权。
葛剑雄书房全景
学者葛剑雄书房变迁史
文 | 学人君
来源| “學人Scholar“微信公号
01
1960年:钉在墙上的书架
葛剑雄很小的时候便喜欢看书,但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一直很差,他的书多是从图书馆借阅,至于自己买书,则是“想也不敢想的”。等到1958年大跃进时,因学校附近办了街道食堂,初期还带有“共产主义”性质,饭菜相当便宜,家里便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在食堂吃饭,“只要吃饭时不买菜,打一碗不收菜票的汤,就可以省下5分钱或一毛钱,可以在书摊上借一本书看上几天。一年下来,附近书摊上的书差不多全看完了,就开始动买书的脑筋”。
第一本被我看中的是有光纸石印的《唐诗三百首》,在书摊上见到时已经散了架,我理了一下发现并无缺页,就花了几毛钱买下了。1960年暑假回到南浔镇外婆家,发现了几本舅父留在家里的旧书,有《四书集注》、《书经》、《古文观止》、《涌潼小品》、《郑板桥诗》、《孤山集》等,我如获至宝,全部接收了。回家后没有地方放,好在我家住的是棚户板屋,就找了一块旧木板,钉在壁上,栏出一格放书的地方。
——葛剑雄《我的书和书房》
在读高中时,葛剑雄便有了拥有一间小书房的梦想,“哪怕很小,能让我关起门来读自己爱读的书”。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展开,这个梦想成为了一种“资产阶级幻想”。
02
1982年:书房梦实现了一半
1982年搬家到复旦大学宿舍后,葛剑雄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书房。
1982年左右摄于复旦大学第六舍的第一个书房(葛剑雄先生供图)
搬家后最大的变化,是我有了一间小书房,尽管不满6个平方,朝北的窗使房内永远是冬冷夏热,但毕竟容下了我一张书桌和一个书架,让一道板壁构成了我的小天地,虽然它没有一点隔音作用。更使我感概的是,一度被批判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愿望居然成了现实。还在高中读书时,我曾经梦想将来能有一间小书房,哪怕很小,让我能关起门来读自己爱读的书。到1964年“面上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我暴露“资产阶级名利思想”,在小组会上做了自我批判。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翻出来作为批判的内容,在此后十多年已经不敢再想了。
初期的陶醉以后,新居的特殊性使我逐渐回到现实:蚊子密度高、品种多、生命力强,从仲春到初冬不绝,耐各类蚊香,善于突破窗纱。老鼠数世同堂,无处不在,机动灵活,意志坚强。我曾用鼠夹鼠夹住一头硕鼠,也曾用胶粘住两只幼鼠,但丝毫起不到警告作用。生物多样性表现充分,不知名的虫子不仅视厨房为乐土,而且可以沿墙壁爬上楼来。房屋抗震性强,马路上每有车驶过,楼板、墙壁都有剧烈震动,窗户会嘎嘎作声,但不必担心房子会震坏。住在这里还能充分感受经济繁荣,墙外就是自由市场,并且紧靠家禽摊,每晚我开始工作时就能听到摊主往鸡鸭肠胃中强行灌食的声音,鸡鸭的挣扎和惨叫声一直伴随着我的工作,而午夜或凌晨我要睡觉时,公鸡啼鸣不绝于耳,鸡鸭气味自然不可抗拒。
——葛剑雄《1982年的记忆:搬家》
此后直到1992年,葛剑雄拥有了一间真正的书房。“但我永远不会忘记1982年的搬家,毕竟那是我改善住房的开始。我也经常会想,要是我早一点能有一间真正的书房该多好!”
2019年于现今的书房(葛剑雄先生供图)
03
1992年:真正有了一间书房
1992年葛剑雄搬入复旦大学第二宿舍,一个二室半居室,在那套建筑面积不足70平米的二室半居室,他将一间12平米的房间作为自己的书房,从而终于真正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
1992年底我才真正实现了有一间书房的梦想,为此新买了一只1米70的大写字台,配了一只皮转椅,写字台旁是一张电脑桌,有电脑和打印机。我将一面墙壁做成顶天立地的书架,多年来被冷落在床底下的书得以重见天日。我的书房配有空调、煤气取暖器、电话、传真机、一套带CD机的音响设备和一对沙发,还有一盆硕大的龟背竹,偶尔放上一束鲜花。有一二知己,可以谈至尽兴;听一段音乐,足以心旷神怡;面对两壁图书,浮想漫笔,临“机”而作,无论寒暑,不舍昼夜,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朋辈到过的无不称羡,我也沾沾自得。这书房超过我当年的梦想已不知多少,要是再搞“文化革命”,批判时恐怕不会再是“资产阶级思想”,大概得称为“官僚地主”或“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生活”了。
可是好景不常,不时涌来的书籍刊物很快就填满了书架底下一点空地,堆起一座小山,桌上的三四叠书使桌面也显得狭小了。另有一个书橱已经侵占了女儿的房间。尽管我已非常克制,从来不敢有非分之想,再买与专业无关的书,但还是得买些书,师友们也不断有新著寄来,所以常常对着一大堆书发愁,不知如何安置它们。另一个烦恼是,这么多好书没有时间看,不仅对不起朋友,也造成了浪费。当年没有能力买书时,借了一本书总是认真读完的,如今却往往只翻了几页就搁下了,以后就没有再看的机会。有时下决心要将一本书看完,但催稿的电话一来,又不得不放下了。
——葛剑雄《我的书和书房》
葛剑雄今日书房一角(葛剑雄先生供图)
04
2003年:更大的书房
2003年经友人介绍,葛剑雄以比市区公寓还低的价格买下了郊区一幢三层别墅,因为空间足够大,他的书房也因之“更上层楼”。
近年房价飞涨,这幢别墅的市价至少已经翻了一番。但我从来不想作为投资,并不在乎它值多少钱,最高兴的还是有了一间真正归属于自己的书房。
按设计,三楼一般是作主卧室,我认为卧室不必那么大,作书房恰到好处。朝北一个小间被我用作书库,听说江晓原的书房中用上了移动式金属书架,容量很大,我也想安装。联系了宁波一家专门生产和安装这类书架的工厂,却被告知房屋的承重不够,除非装在底层。于是只能充分利用墙壁,将大间的一堵墙和小间的三面墙都装上固定式书架,终于容纳了我的大部分藏书。为了便利工作,我自己设计、定制了家具。在北窗下做了一个长桌,兼作电脑操作台,并安放各种附属设备。我设计了一个底下装万向轮,每层都有万向转轴的移动书架,可以将临时要用的书籍、地图等分层放在上面,移在写字桌、电脑桌或躺椅旁。
书房宽敞后,原来一直无处安放的纪念品、工艺品也有了容身之地。墙上挂了几幅我在外出时拍的照片,书桌上一个小玻璃盒中是从南极带回的企鹅头骨,咖啡桌上有几件非洲人和印第安人的小工艺品,以后还可不断更换。
《中国移民史要》原稿,这是葛剑雄的老师谭其骧先生赠送给他的,书名是周一良先生题的,稿中的红色批注是潘光旦先生的。“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两册先师的手稿,这是他1929-30年写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国移民史要》。上面贴着几条用红笔写的批语,是他的老师潘光旦先生的手迹。”
——葛剑雄:《我的书和书房》
葛剑雄2001年从南极乔治王岛捡回的企鹅头骨(图源:《外滩画报》)
朝南有一个大阳台,我没有像一些邻居那样将它用玻璃封闭,毕竟新鲜空气、阳光、雨露是人居不可缺少的。透过玻璃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无法代替直接感受。迁入虽才数月,夏夜的清风、中秋的明月、绵绵的秋雨、灿烂的阳光都已光临过这阳台。
由于地处小区深处,书房中极其宁静。唯一的缺点是坐在朝北的窗前还是听得到外环线上不断的车声。或许等路旁和小区中的树长得高些密些,噪音会有所降低。
从十几岁做书房的梦,到近六十岁时终于如愿,并且已经超出了当年和前些年的梦想,该心满意足了。但人生往往如此,真正梦想成真了,却未必能享受。现在我能坐在书房的时间越来越少,大批新书没有时间翻阅,桌上总是堆着看不完的报刊杂志和材料,记录待办事项的单子上圈了旧的又加了新的。于是我有了新的梦想:什么时候能倒上一杯茶,坐在书房的阳台上,在和风丽日中以绿树鸣鸟为伴,翻翻朱墨套印的《六朝文絜》,纵情于山阴道上、富春江畔。
——葛剑雄《我的新书房》
葛剑雄位于浦东的独栋别墅,虽然够大,但书也渐渐地要满出来了(图源:《外滩画报》)
THE END
特别推荐
葛剑雄主讲 | 用50节课,解读不一样的中国史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