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星
1935年1月23日,在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罗尔棻陪同下,政论杂志《独立评论》主编胡适前往雁山公园,游览雁山公园南面的方竹山。
位于方竹山下南北贯穿,上下两层的岩洞没有名字,闻名全国的胡适前来游览,罗尔棻趁机请他给岩洞取名,以便更好地广泛宣传。
“岩洞侧边有相思江,岩洞下面有相思树,”胡适微笑着对罗尔棻说,“我们面前的岩洞,干脆叫做相思岩。”听到胡适取的名字,随行人员十分满意。
除了给岩洞取名之外,胡适还效仿广西民歌,写出微型民歌《相思豆》:“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岩下相思豆。三年结子不嫌迟,一夜相思叫人瘦。”
从广西回到北平,胡适继续主编《独立评论》,在北京大学听课的申寿生送稿子来,亲自把稿件交给他。
申寿生来自贵州省务川县,从小到大喜欢唱民歌,多年来对民歌深入研究。胡适把《相思豆》拿出来,请申寿生帮忙看看,希望提出中肯意见。
“在你写的《相思豆》里,虽然你效仿广西民歌,但是你的文人身份,使效仿还是文绉绉的,不合民歌的音节,不适宜于歌唱。”对《相思豆》发表意见后,申寿生开始提笔进行修改:“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豆儿靠崖栽。她三年结子不嫌晚,我一夜相思也难挨。”
在字斟句酌地修改后,申寿生放下笔捧着稿纸,试唱短小精悍的《相思豆》。
听到异常优美的歌声,胡适对申寿生点头叹服:“经过你的修改,的确哀婉好听。我写的终究是文人的民歌,远远不如小儿女唱的地道民歌朴素而新鲜。”
收回经过修改的《相思豆》,胡适对申寿生刮目相看,同时让他明白,即使学富五车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短处,遇到难把握的事情,虚心向擅长的人请教,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喜欢就点「 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