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孙郁先生作序推荐:
《古典植物园》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作者在东西方杂学间,勾勒了无数古木、花草,一些鲜活学识带着彩色的梦,流溢在词语之间。打量不同植物,勤考据,重勾连,多感悟,每个题目的写法都力求变化,辞章含着温情,又不夸饰。看似是对各类植物的注疏,实则有诗学、民俗学、博物学的心得,文字处于学者笔记与作家随笔之间。汤欢有不错的学养,却不做学者调,自然谈吐里,京派文人的博雅与散淡都有,心绪的广远也看得出来。
——摘自《青青草木 亦有人间旧绪——由〈古典植物园〉说起》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5月27日)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1.植物与文学
从《诗经》开始,植物就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寓意和象征。凌霄、梧桐、梨花、合欢、紫荆、棣棠、红蓼、莼菜等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植物,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从唐代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到明代洪昇传奇《长生殿》,梧桐秋雨成为经典搭配,象征离愁别绪。从唐人诗歌到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合欢都寓意夫妻情深。从南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到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紫荆使兄弟和好如初的故事一直被人讲述。
梧桐与离愁
梧桐是我国传统庭院中常见的观赏树木,其树皮青绿平滑,树干笔直挺拔,叶片心形掌状,是一种优美的落叶乔木。夏天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绿荫匝地;到了秋天,疏雨滴梧桐,这大自然的声响最易撩人情思。所以在古典文学中,梧桐与雨是经典搭配,如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更漏子·玉炉香》)、李清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寻寻觅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自从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以“秋雨梧桐”作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布景,后世的戏剧小说多有沿袭。元曲家白朴以“梧桐雨”命名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初剧作家洪昇《长生殿》第四十五出“雨梦”两次写到梧桐雨,串起现实与梦境,渲染人物情绪,推动情节发展。白居易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秋雨梧桐虽是想象,在故事中却能烘托离别的气氛。梧桐作为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也多用于表达离愁别绪,最典型的如南唐后主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在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出现了梧桐的意象。东汉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妻两人,因家庭阻挠而双双殉情。诗的结尾写到梧桐:“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夫妻两人生前不得同室,死后化身梧桐、化为鸳鸯,以续夫妻之情。这是后人对于焦刘夫妻的同情和祝愿,后世梁祝化蝶的故事,大概也从这里而来。
——摘自《梧桐|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
2.植物与吃食
植物是先民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凝聚着华夏民族的记忆和情感。荠菜、小巢菜、蒌蒿、菱角、芡实、菰菜、莼菜、肉桂,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有趣的典故。小巢菜(元修菜)讲述的是北宋苏轼苏辙兄弟与巢元修的生死情谊,莼菜羹引发的是魏晋时东吴名士张季鹰的“莼鲈之思”,荠菜表达的则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之志。
故乡的水杉与“塌豆丝”
外婆家住在长江边上,江堤两岸都种有水杉。每到深秋,水杉的树叶变红、变黄,秋风起, 落木萧萧。外婆会带着我们去江堤上捡落叶,一捡就是几口袋,等冬天用来生炉子。水杉的树叶像鸟儿的羽毛,干燥细密。除了用来引火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留着“塌豆丝”的时候当柴烧。
南方主食以米饭为主,但每到冬至前,家家户户会制作一种面食,方言称之为“豆丝”。用大米、绿豆以适当的比例磨成浆,在大锅上摊成薄饼,冷却后卷起来切成手指宽的细条,拿到太阳底下晒干后储存,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这个过程叫“塌豆丝”。一整个冬天,我们拿它做早饭。割几片腊肉,炸出油后加冷水,同时放入豆丝煮烂,起锅前放几片鲜嫩的菜心,别提多香。那是故乡冬天里特有的味道,绝非一般面条所能比。
这道冬天的独特美食,做起来却并非简单轻松。需要提前泡好大米和绿豆,要有人卷,有人切,切完摊到太阳底下晒,前前后后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所以,这项活动一般都是举全家之力。我们放了学回到家,也要搭把手:用筲箕的背面,将刚出锅的大薄饼从厨房灶台端到堂屋的凉席上摊凉。这项活动一般都在晚上进行,由于距离寒假和春节不远,热热闹闹,颇有些过节的味道。
母亲一般都会负责生火添柴。她说水杉的树叶不比木材,火小、均匀, 贴锅的豆丝不容易煳。在厨房里,凡是与控制火候相关的,都需要经验和技巧。母亲很早就掌握了这个技巧,她在往灶里添树叶的时候,我闻到一种香味,那是外婆家边上水杉林的味道。
——摘自《水杉|君子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3.植物与文明交流
许多植物都曾跟随商队、传教士长途跋涉,是世界文明交流的使者。五叶地锦、悬铃木、月桂等植物都是这样的文化使者,背后都有着传奇故事。江苏民歌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原产于遥远的印度,在唐代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周杰伦唱的“迷迭香”,原产欧洲、北非地中海沿岸,在魏晋时已传入我国,曹丕曾作《迷迭香赋》,歌咏这种外来的香草。
来自异域的茉莉
茉莉并非原产我国,文献记载茉莉源自波斯或西国。据《中国植物志》,其原产地是今天的印度,它在古籍文献中又名抹厉、抹利、没利、末丽,皆是从梵文mallikā音译而来。
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印度人就将茉莉等鲜花用线穿起来,戴在头上或者挂在身上作为装饰,人称“华鬘”。佛教兴起后,佛前供花、以花献佛,是礼佛仪式中的重要环节。直到今天,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菲律宾等,仍然会在礼佛仪式中将茉莉花环供奉于佛前。
一般认为茉莉是从印度经海路传入岭南,在此过程中,茉莉也在东南亚扎下根,并成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国花。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街头,常见晒得黝黑的小孩子,提着一大把茉莉花穿成的花串在街头叫卖。茉莉也途经中亚,一路向西传入欧洲和北非,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国家突尼斯尊其为国花,当地的中年男人常将茉莉扎成一束别在耳朵上。在突尼斯,茉莉花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与永恒。
——摘自《茉莉丨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
4.植物与染料
从正色黑、赤、青、白、黄到间色,染料在古代文化物质生活中至关重要,而植物是染料的重要来源。栀子花是秦汉时期运用最广的黄色染料,当时种植栀子富可敌侯。蓼蓝是一种古老的染蓝植物,从宋代开始用它染成蓝印花布,明清时期在江苏、湖南一带特别流行。鸭跖草的花瓣染出的颜色青翠又明亮,明代时就已经用来画灯。唐代以前传入日本后,由于它的颜色易于消退,在制作和服时用于描绘画稿。
鸭跖草与画灯
童年在乡间常见鸭跖草,多生于水边湿地,夏秋开花。鸭跖草又名碧蝉花。明嘉靖年间《陕西通志》载其名为翠娥花、翠蛾儿、翠蝴蝶,以花朵之外形而得名:两片蓝色的花瓣展开如翼,花药与花柱伸长,正如飞蛾之足与触须。
鸭跖草的花朵虽小,但两片蓝色花瓣清新明亮。古人很早就用它来染色,正如南宋董嗣杲所说 “分外一般天水色,此方独许染家知”(《碧蝉儿花》)。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画色及彩羊皮灯,青碧如黛也。”羊皮灯源自草原民族,以薄羊皮做灯罩。羊皮可遮风挡雨,透光性又好。鸭跖草的蓝色花瓣,化身羊皮灯上的图案。在清凉如水的夜晚,点亮火烛,橙黄的萤光透过轻薄的羊皮,灯罩上的青绿色变成青黑色,恰似古代女子纤细的眉黛。
——摘自《鸭跖草丨此方独许染家知》
上一篇:真正的士大夫,落纸无俗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