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梦幻联动 | 李开复博士和科幻作家陈楸帆的这本新书终于来了
admin
2022-05-04 09:28:11
0

原标题:2022,梦幻联动 | 李开复博士和科幻作家陈楸帆的这本新书终于来了

“目前,AI已经蓄能完毕,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爆发拐点。”

“估计在20年后,书里的场景可能有八成将成为现实。”

众望所盼,等了大半年,在海外被各大榜单、知名人士和大众读者真挚推荐的《AI2041》简体中文版《AI未来进行式》终于出版了。

与往昔不同的是,这一次,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博士携手科幻作家陈楸帆,在书中以“科技+科幻”的全新讲述方式,描绘了20 年后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影响下的人类世界。书中一系列无限接近真实的 未来科技和应用场景,令人大开眼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该书英文版2021年9月于国外面世, 刚一出版就将“AI未来”再次推向话题热潮,当年便入选《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2021年度图书,受到海内外众多专业人士力推。

顶尖媒体推荐

《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福布斯》、ABCNEWS、《彭博商业周刊》、TechCrunch、《大西洋月刊》等专题报道。

......

专家名人推荐

萨提亚•纳德拉

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阿里安娜·赫芬顿

《赫芬顿邮报》创始人、Thrive Globa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雷·达里奥

桥水基金创办人、畅销书《原则》作者

马克·贝尼奥夫

Salesforce 创始人、董事长兼联席首席执行官

马克·库班

美国著名投资人,NBA达拉斯小牛队老板

杨立昆

图灵奖得主、元宇宙(脸书)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

.......

其中,图灵奖得主、元宇宙(脸书)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在评价中说道:

有胆识之士才敢于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 科技界先驱和洞悉未来的科幻作家携手打造这本开创性的书,对科技如何改变人类未来生活这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做出了大胆而深远的预测。

《三体》作者、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则认为:

本书用前所未有的跨越文本的多视角,展望人工智能构造的未来,让我们从理性上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同时,从感性上触摸未来的质感和温度。生动逼真的科幻想象与严谨深入的技术论述完美结合,让 本书无论是从科幻还是从技术现实的角度,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那么,这本受到如此多推崇的新书

到底讲了什么?

这一次,李开复博士又有哪些新的预测?

10个科幻故事,

预测人类未来通往何方?

在《AI未来进行式》一书中,10 个引人入胜的短篇故事,展示了一系列令人大开眼界的未来场景:AI保险、视觉防伪、虚拟伙伴、AI养老、沉浸式游戏/办公、真正的无人驾驶、机器人员工、量子计算、自主武器......10个故事,10个不同城市,N个技术落地场景一览无余。

在给读者带来惊奇体验的同时,每一个故事后的科技评论更是让人展开无限思考。

书中,李开复预测,AI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通过很多实际应用场景为人类带来巨大惊喜:

首先,AI将为社会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据世界顶级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的预测,到2030年,AI将创造15.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这将直接有助于消除贫困和饥饿。

其次,AI还将通过高效的运算,接管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把人类从忙碌而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类节省最宝贵的时间资源,得以做更多振奋人心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讲到从事哪些工作的人不容易被AI取代时,

李开复展示的

智力型工作被AI接管的二维图和劳力型工作被AI接管的二维图。

智力型职位被AI 接管的二维图

劳力型工作被AI 接管的二维图

最后,人类将与AI达成人机协作,AI负责定量分析、成果优化和重复性工作,人类按其所长贡献自己的创造力、策略思维、复杂技艺、热情和爱心。如此一来,人类的生产力会大幅提升,并且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未来用户会完全沉浸在一个由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的虚拟世界中(书中插图,来源:: dreamstime/TPG)

AI时代已经开启。在我们面前,机遇与挑战并存。诸如AI与人类特质如何共存等诸多课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在思索这些课题时,李开复希望能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AI时代的人类世界。而在彻底解答“AI时代的未来将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时,他认为也同样需要一些具体的故事性案例,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方方面面的展现。

科幻作家加盟

梦幻联动

带你沉浸式感受AI未来

《AI未来进行式》也是一次独特的创作实验。

在李开复看来,阅读应该是没有门槛的。为了让这些有关AI的故事更加吸引人,让更多人真切了解AI未来,他特地找到自己在谷歌时的同事陈楸帆——如今是一位科幻小说作家,并多次获得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殊荣,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帮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未来20年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趋势,更深入地思考科技落地对人与人类社会的冲击。

李开复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全球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投资人、畅销书作家。曾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并曾在微软、苹果等公司担任要职。2009 年创立创新工场,致力帮助创业者成长与发展。出任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联席主席,并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全球 100 位年度人物之一。

陈楸帆

科幻作家、编剧、翻译、策展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名誉会长。曾获得星云奖、银河奖、科幻奇幻翻译奖、茅盾新人奖等奖项,在许多欧美科幻杂志均为首位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

两位作者一致认为,展望20年内有机会成为现实的技术,将其嵌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中,是很有挑战性但又极具意义的写作尝试。这种结合左脑与右脑,打通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藩篱的共同创作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极其新颖的。

书中,他们将故事发生的时间线设定在2042年,不用瞬间移动、杀戮机器人、异形外星人等惯用的科幻情节来博取读者的眼球,而是尝试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方式来帮助读者开启AI未来之旅。

创作过程中,负责“科学”部分的李开复先描绘一幅“技术蓝图”,推测某些技术将在什么时间发展成熟,整合AI改良迭代需要多久,在各行各业落地实现应用的难易度和阶段性,然后再解释技术落地可能面临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法规政策,以及可能伴随这些技术出现的冲突、威胁和困境等社会现象。

书中讲到今天的远端代驾,远比2041的简单很多(图片来源 dreamstime/TPG)

负责“科幻”部分的陈楸帆则根据李开复的理性分析框架,设计、搭建与技术分析相关的虚构人物、场景和情节。在每一章科幻故事的后面,李开复还会对该章的科技内容进行主题化的技术性解读,并对该章主题技术所引发的人类社会变革加以深度探讨,提出见解。

因此可见,本书并没有因为科幻小说的融入而弱化科技内容。但同时,“这本书仍然是面向非技术型读者的,即使没有任何计算机理论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李开复说道:“只要你对未来充满好奇,对AI和元宇宙等技术浪潮感兴趣,书中的故事就会引发你的共鸣。”

面对AI的巨大潜能,有些人可能会热情地拥抱它,有些人可能会恶意地利用它,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在冰冷的技术面前缴械投降,还有些人可能会在经过技术的洗礼后终成浴火凤凰。

正如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在本书读后感里写道:“陈楸帆的创作实力,加上李开复的科技功底,建构出令人好奇又担忧的AI 未来新世界。通过阅读这本引人入胜的好书,就能明白那些前沿领域的科技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完成优化并走向成熟,理解它们对人类的意义。

李开复相信他

对20年后AI时代的预言将会实现

这本书就是他做过这类预言的见证

4年前,李开复在《AI·未来》里提出的绝大部分预测已经成为现实。而今,他希望这本新书能够以更为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AI的未来。

在《AI未来进行式》的序言中,李开复谈及:创作本书的初衷,是用一种坦率、客观、建设性的方式,描绘在时光隧道的另一头可能发生的AI的“真实故事”。书中的设想不但构建于对现有AI所进行的技术分析的基础之上,还考虑到了在未来20年内有望出现或即将诞生的新技术。

“深度学习”会带来什么问题?

在教育、医疗、消费等领域,

AI会有哪些新应用?

什么是元宇宙?

真正的自动驾驶什么时候才会出现?

自主武器会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吗?

从事哪些工作的人不容易被AI取代?

谁值得信赖并有资格储存我们所有的数据?

丰饶时代之后,会是奇点时代吗?

AI的故事会迎来一个圆满的结局吗?

……

书中的故事勾勒出了2042年的世界面貌。“估计在20年后,书里的场景可能有八成将成为现实,当然,不排除有些部分被高估或低估,但请相信,我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去畅想未来AI时代的所有可能性。”李开复说道。

李开复演讲现场

在过去的40年里,他深度参与了苹果、微软和谷歌的AI技术研究与产品落地开发,如今管理着总规模达几十亿美元的技术投资基金。他非常了解如何把一篇学术论文转化成一个普遍适用的产品,同时具有丰富的市场操作经验。

李开复在书里分析道:目前,各个产业的所有企业中,只有不到10%的企业应用了AI技术,还有待更多地使用AI技术为创新赋能。前方还有很多契机等着我们去共同把握。即使我们拿不准未来AI领域会不会再出现类似深度学习这种量级的重大技术突破,但可以明确的是,AI发展至今,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相信,他对20年后AI时代的预言将会实现,而这本书就是他曾经做过这类预言的见证。

2022年最期待的重磅新书

《AI未来进行式》

作者:李开复 陈楸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