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05分到3点30分之间,曙光尚未显露,巴巴罗萨行动便如火如荼地发动起来。德军向很久之前就已被定位的苏军阵地开了火,这条战线长约1200公里。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还要再过几天才进入战斗。
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战争的序幕。两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展开了直接对决。
斯大林的长子在这次战争中被俘,他在面对审讯时说:“我羞于面对父亲,因为我还活着。”
希特勒何时开始恐俄?巴巴罗萨行动因何而起?又有着怎样的惊人大反转?
2020年欧洲历史图书奖获奖作品《巴巴罗萨行动:1941,绝对战争》深入挖掘了德国入侵苏联的历史原因,从宏大战略到小人物苦难的多层次呈现,讲述了二战苏德战争的来龙去脉,并揭示战后欧洲局势的历史成因。
战争从未远离
博弈永不停歇
来源 | 译林出版社
01
“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半年”
提起二战,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席卷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从欧洲大陆到北非沙漠,从太平洋的岛屿到东南亚的丛林,上亿人参战,7000万人死亡,二战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残酷、伤亡最惨重的军事冲突。
德国民众与希特勒
在二战期间,有许多著名的军事行动,比如德国进攻法国的“黄色计划”,盟军在诺曼底反攻的“霸王行动”,但要说规模最大、冲突最激烈的战役,就是这本书的主角“巴巴罗萨行动”。
巴巴罗萨行动是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由纳粹德国向苏联发起,并以德军战败告终的侵略战争。这次行动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1122-1190)的绰号(Barbarossa)来命名。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国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
巴巴罗萨行动在面积相当于两个法国这么大的地域里针锋相对,持续了六个月之久。
战斗,死刑,刻意为之的饥馑,两百天的时间里杀害了500多万男女孩童、士兵平民。每小时死1000个人,而且夜以继日。
巴巴罗萨计划示意图
1941年6月,苏联境内的德军
德军凭借“闪电战”战术一度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苏联红军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与压力,用血肉对抗敌人最猛烈的炮火。
《巴巴罗萨行动》一书的作者将这二百多天称为“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半年”。更重要的是,巴巴罗萨行动拉开了二战中苏德战场的序幕,甚至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巴巴罗萨行动》书影
02
希特勒何时开始恐俄?
巴巴罗萨行动惊人大反转
上至宏观战略的制定过程、集团军群的指挥调度,下到前线士兵的亲身经历、战争难民的痛苦遭遇,《巴巴罗萨行动》对这场军事行动的双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无不惊心动魄,读来酣畅淋漓。
《巴巴罗萨行动》书影
比如,作者在书中追根溯源地分析纳粹元首希特勒,乃至整个第三帝国究竟是何时开始恐俄,深入挖掘德国入侵苏联的历史原因。
照此看来,希特勒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慕尼黑产生了反犹和反俄思想的。
1914年以前,让希特勒更憎恶的似乎还是哈布斯堡王朝,更关心的是维也纳歌剧院的节目单,求学生涯的不如意,还有日常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
从20世纪初起,德国就迷恋俄国的文化、俄国的“灵魂”……对俄国的负面观感贯穿了整个19世纪,但这种迷恋却在当时暂时占据了上风。一战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是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知识分子和年轻人也最崇敬他,程度已超过了对歌德和尼采的尊崇。
到了德俄的第一次战争爆发,一战德军殖民俄国的计划失败之后,一些德国人开始重拾犹太-布尔什维主义阴谋论的老调,还着力推广这样的观点:
像他们这样的德裔波罗的海人才是沙皇俄国的核心骨干,是为本身不孕不育的斯拉夫面团注入活力的种族酵母。
希特勒不仅接受了这些观点,还做出了一个独特的选择,那就是一劳永逸地摧毁犹太-布尔什维主义以及俄国。
希特勒与墨索里尼阅兵
除了分析德国入侵苏联的历史原因,《巴巴罗萨行动》还从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讲述了两个国家之间斩不断的爱恨纠葛。
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大反转?
苏联红军看似笨手笨脚的巨人,采用的是摩肩接踵的人海战术,两次被摧毁,两次重建,究竟是怎么在全世界都觉得不可能的时候,避免让自己毁于一旦的?
势如破竹的德意志国防军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彻底分崩离析的?
莫斯科保卫战
《巴巴罗萨行动》两位作者以战争的进程为线索,通过查阅新的文献档案,用详实的资料与数据对交战双方进行力量分析和比对,生动地还原了战争中的人与事件。
03
对个体苦难的细腻呈现
除了关于时代的宏大叙事,《巴巴罗萨行动》中也有很多对于战争中个体苦难的细腻描写,这也是特别触动读者的地方。
1941年8月9日,德军攻占明斯克,一位苏联男子携带他的妻小撤离。男人怀抱小孩对纳粹仇恨之火怒烧在眼中,他的妻子精疲力竭地瘫软在地上
比如,书里引用了一段德军士兵的日记,在一场战斗结束后,他经过一台被击毁的苏军坦克,坦克兵斜靠在履带上,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但气息尚存,在那里静静等待死亡的降临。寥寥数笔,却直击人心。
战争面前没有赢家,生命渺小如蝼蚁。
1941年莫斯科的冬季,身上挂冰的德国士兵
也许你听过斯大林的名言:“我决不拿士兵去换元帅”。这个被德军俘虏的士兵其实是他的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巴巴罗萨行动》详细地讲述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大篇幅地摘录了德国空军档案里的审讯记录。
战争开始不久后,德军飞机在苏联地上散发了1400多万份传单,散播斯大林的长子,苏联第14装甲师第14炮兵团连长雅科夫投降的消息。
斯大林相信雅科夫已经投降了敌人,按照苏联的军事条款,这是最高等级的叛国罪,于是他就把雅科夫的妻子尤利娅关进了监狱,把孙子放入了孤儿院。
事实上,雅科夫从未投降。
审讯完毕之后,他被送到了柏林的阿德隆大饭店,在那儿所有想要使之合作的企图都落了空。后来,他被押往巴伐利亚哈默尔堡的军官营,然后又被押到奥拉宁堡—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关押,1943年4月14日,他扑向了电网。党卫军看守的子弹在射向他脑袋的时候,他应该已经死了。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1907-1943)
04
精美的装帧设计
译林出版社的“方尖碑”系列,一直很重视纸质书的生命力,对于每本经过精挑细选,最终出版的书,我们都希望它的设计能配得上它的内容。
对《巴巴罗萨行动》也是如此,我们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融入到了它的设计之中。
上册封面的背景,是一幅德军最初入侵苏联时的照片,照片中的德军士兵回过头,对着镜头露出笑脸,完全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一场何等残酷的战争。封面上方是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的命令文件。
下册的设计思路也差不多:背景是参加红场阅兵,即将开赴前线的苏军战士,可以看到远处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上方是苏联高层签署的文件。
两个封面都体现了个体命运与时代的纠葛,这也是本书在内容和写作方式上的一大特色。
在责编看来,《巴巴罗萨行动》有一个最吸引人的特点:
作者在书名中提到的“绝对战争”这个概念,它贯穿全书,跳出战争本身来书写战争,更加生动、立体地还原了那段历史。
在书里,不仅仅能看到一般军事史作品中,那种对作战行动的关注,还能看到对于交战各方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政治诉求、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深刻分析。这种“绝对战争”,不只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而是一种毫不妥协的、深入骨髓的全方位对抗。想把这种“你死我活”写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本书做到了。
《巴巴罗萨行动》2019年在法国出版,当年就斩获了夏多布里昂奖和盖克兰历史图书奖,次年又荣获欧洲历史图书奖。这些重磅奖项,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上一篇:冥想静心的20个实用技巧
下一篇:谁是钱锺书仰慕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