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乡土中国,读《中国乡土建筑》|每日一书
admin
2022-05-09 14:04:50
0

原标题:了解乡土中国,读《中国乡土建筑》|每日一书

陈志华从一开始就提出用“乡土建筑”概念取代 “民居”。“乡土”一词当取自他的老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他在研究中引入社会学视角,以一个个村落为单位,借助家谱、碑刻和题记等文字材料和访谈所获得的口碑材料,研究村落的社会历史,其影响之下的村落形态和建筑形态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建筑在村落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正如他说:“我们的乡土建筑研究从聚落下手。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乡民生活在特定的封建宗法制的社区中,所以, 乡土建筑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和乡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相 对应,作为它们的物质条件,聚落中的乡土建筑包含着许多种类,有居住建筑,有礼制建筑,有寺庙建筑,有商业建筑,有公益建筑,也有文 教建筑等。当然更有农业、手工业所必须的建筑,例如磨坊、水碓、染坊、畜舍、粮仓之类。几乎每一类建筑都形成一个系统。例如宗庙,有总祠、房祠、支祠、香火堂和祖屋;例如文教建筑,有家塾、义塾、书院、文昌(魁星)阁、文峰塔、进士牌楼、戏台等。这些建筑系统在聚落中形成一个有机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奠定了聚落的结构,使它成为功能完备的整体,满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乡民们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需求,以及社会的制度性需求。”

陈志华视村落为一个整体并试图解析各类建筑在各类社会功能中所担当的角色的研究方法,令人想到费孝通的老师、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 1942 )提倡的功能主义人类学。而在单体建筑的研究上,他继承了梁思成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结构理性主义传统,并通过文化研究弥补了前人的不足。

对于20世纪的中国建筑史,陈志华杰出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研究, 还在建筑评论。受《建筑师》杂志第一任主编杨永生(1931—2012) 先生及其后历届主编的支持,他从1980年2月开始,就以“窦武”为 笔名为这份刚刚创办半年的学刊撰写专栏评论文章, 结集为《北窗杂记》。陈志华从1978年至2002年住在清华大学西南13号楼1单元302室。其三室一厅寓所朝北的一间小室被用作书房,书桌就摆在窗前,故名“北窗”。 这一专栏的写作前后长达32年,共131篇,不仅是《建筑师》杂志,也是中国自有建筑媒体以来,篇幅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专栏文章。这些随笔文章是他本人社会观和学术观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它们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一笔丰厚的思想财富,也是今天中国城乡建设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借鉴,是后人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史料。

1994年陈志华右眼视网膜脱落,手术失败,导致右眼近乎失明。但他依然以文天祥的绝笔诗自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还常常默念艾青的诗句:“ 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把这土地爱得深沉!”他说:“这句诗已经刻在诗人的墓碑上,我真想也刻在我的什么东西上,不知诗人在天之灵是否允许。”

如今,陈志华已经不能再为他热爱的这片土地思考、写作和呐喊。但他关心的建筑与社会、建筑与文化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过时。它们还有待后人甚至他们的后人去寻找答案:如何从外国建筑的历史中获得借鉴?“民族形式”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向吗?什么是创新?如何研究外国当代建筑理论?如何建立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学?建筑教育该怎么办?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遗产究竟属于谁……

(摘自《陈志华文集·陈志华小传》,赖德霖、李秋香、舒楠执笔)

20世纪90年代起,陈志华与他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组开始了乡土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中国乡土建筑》是这一段工作的研究总结。由原“乡土瑰宝”系列的《庙宇》《宗祠》《住宅》《村落》《文教建筑》的部分内容编选而成。本书深入体现了清华大学乡土组从乡土建筑到乡土生活、乡土文化的研究路径与体会。 

1月每日一书:

《古今名人读书法》 |《埃菲尔风格》 |《中国教育改造》 |《结构主义》 |《小说理论》 《恋地情结》| 《地球正义宣言》 |《活到老,真好》 |《人是机器》 |《中国哲学史大纲》 | 《芬芳之韵:经典美国诗选》 |《叶夫图申科》 |《讽刺的解剖》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罗素论幸福》 |《法兰西的特性》 |《为什么世界不存在》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 |《中国哲学史》 |《思想录》 |《唐诗综论》 |《学校教育的戏剧性》 |《陪你去看苏东坡》 |《现代世界的起源》 |《北京的春节》| 《我们的未来:数字社会乌托邦》| 《人类的演化》| 《爱因斯坦文集》| 《蕾莉与马杰农》| 《文化人类学》 |《文言的学习》

2 月每日一书:

《诗酒趁年华》| 《陈志华文集》| 《游走在边际》| 《树梢上的中国》|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生态,社区与生活方式:生态智慧纲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果园》| 《薄伽梵歌》| 《费孝通之问》| 《江村经济》| 《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 《学术与政治》| 《浮士德 第二部》| 《改变人类历史的58种植物》| 《地磁简史》| 《作文教学法》 | 《会饮篇》 | 《伯罗奔尼撒战争》| 《小说鉴史》| 《自然法典》 |《宪法与 实在宪法》| 《工作与时日 神谱 》 |《理想国》| 《人生的亲证》 《历史著作史》 | 《伊加利亚旅行记》|《人类的知识》

3 月每日一书: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性心理学》 |《医学的温度》 |《菊与刀》 |《吉尔伽美什史诗》 |物种起源》|《图提拉》 |《四百年中国思想文化之大变局》 |《亚洲的戏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买与不买的心理学》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自动不平等》 |《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 |《红色气质》 |《文字起源》 |《青鸟》 |《创造现代世界》 |《思辨的张力》 |《邓以蛰论美学与艺术》 |《吃货辞典》 |《中国考试制度史》 |《四大名著导读》 |《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革命节日》 | 每日一书 |《笑而 不答 》|《纽约变形 记 》 |《几率》 |《寻找金丝雀树

4 月每日一书:

《传奇王阳明》 |《烦恼的冬天》 |《进化心理学(第4版)》 |《雨果诗选》 |《先知 沙与沫》 《巴黎的忧郁》 |《常识》 《血的婚礼:加西亚·洛尔迦戏剧选》 |《绝境——滨鹬与鲎的史诗旅程》 |《百将传评注》 |《货币的购买力》 |《哈姆莱特》 |《给莉莉的信》| 《新爱洛漪丝》 |《老舍谈阅读与写作》 |《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新编红楼梦辞典》 |《历代刑法考》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生活与教育——朱永 新对话陶行知》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西方美学史讲演录》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 |《现代哲学倾向》 |《伟大的考古学家》 |《启蒙与书籍》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5 月每日一书:

《人类幸福论》 |《偶像的黄昏》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狄德罗哲学选集》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欧洲历史地理》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