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印国:古人的生活细节,是我们今天的心灵密码
admin
2022-05-10 09:41:34
0

原标题:侯印国:古人的生活细节,是我们今天的心灵密码

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一地一端,而是“八方雄起”,这些如群星一样的文明,经过交融合流,最终都依附于同一个主流,形成我们独特的文明。

中华文化漫长的演变过程经历着纵横两个尺度的文化交融,横向是各类外来思潮的影响,作家侯印国的新作《风月同天》关注的重点则是纵向的历程,即中国古代文化变迁中的文化融合与碰撞问题,涉及主题从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如火锅、月饼、螃蟹、社会生活如厕所、垃圾、快递、追星、阅兵、抗疫,到节庆如春节、清明节等,是着眼于古人生活日常,选择从文化变迁的细节来观照历史,让读者感到心灵旅行的意义。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古人的生活细节

是我们今天的心灵密码

文 | 侯印国

春节这个词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晚的事。在民国以前,大年初一这个节日都叫作元旦或者元日,这个名称由来极古,在《尚书·舜典》中就已经出现了。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我们开始采用公历,这才把元旦这个词让给了公历的一月一日,又将传统的元旦改为春节。个称为“春节”的大年是1914年开始过的,距今不过百年时间。

01

吃吃喝喝过大年

古人大都喝酒吃辣

很长的一段时期,过年要吃五辛盘,喝屠苏酒,这种风气从先秦就开始,一直到现在一些地区都还有一些流风余韵。《庄子》就记载:“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也”,南朝时期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录更加详细,说元日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周处《风土记》记载:“元日造五辛盘。”那么什么是五辛盘呢?《风土记》的注说:“五辛所以发五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其实就是用薄饼卷上上述这五种生菜食用。因为是春节的节令食物,这个五辛盘也往往叫春盘。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虽然习俗是这五种辛辣的食物,但也有人家会更换为其他菜蔬。《类腋·天部·正月》引唐代《四时宝镜》:“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相馈贶。”芦菔就是萝卜,春盘吃萝卜后来也得到弘扬,尤其明清以后,春盘会特别吃水红萝卜,还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作“咬春”。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写道:“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太平春市图》(局部)清 潘清、丁观鹏 绘

喝酒当然也是这一天的重要内容,前面提到《庄子》里就说春日饮酒,《荆楚岁时记》里更详细记载了两种酒,一是椒柏酒,一是屠苏酒。《荆楚岁时记》引用董勋的话说:“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屠苏酒似乎在后代更流行,宋代的时候屠苏酒依旧很流行,所以王安石非常有名的《元日》诗里就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天喝酒,次序也很有讲究,要从年龄小者开始,老人后喝。因为小孩子是得了一岁,而对老人来说,这是生命里又逝去一年。所以宋代苏辙的《除日》诗里有一句:“年年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他每年后一个喝屠苏酒,就是因为他是全家年龄的那个。这句诗实际上也是在感慨他自己年华渐去。苏辙的哥哥苏轼就豪爽一些,他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后饮屠苏。”意思就是只要身体健康,每年后一个喝酒也没什么。

上面提到的是正月初一的饮食,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太流行了。我们更常见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团圆吃的“年夜饭”。古人很早有大年三十守岁的传统。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这个时候年夜饭还谈不上丰盛,越往后代,年夜饭就越受重视。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和家人们的除夕筵,单猪肉就用了六十五斤,菜品就有六十多种。

02

官员们大年初一不放假

民间流行逛街

自汉至清,正旦朝会一直是宫廷内部庆祝新春的重要典礼,而且礼仪规矩愈发烦琐与森严。在汉代的《汉官典职仪式选用》对朝贺仪式做了介绍,一是群臣觐见皇帝并进献贺礼,后为皇帝齐呼万岁;二是在宫廷内赐酒摆筵,宴会在舞蹈与戏曲中进行;后一步便是礼毕,群臣按规矩依次退场。《东京梦华录》里详细记载了宋徽宗时期的元旦大朝会,参加者不仅包括宋朝的大臣,还有前来朝贺的各国使者,包括辽国、西夏国、高丽、南番交州、回纥、于阗、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一带)、南蛮五姓番(今云南一带)、真腊(今柬埔寨一带)、大理、大食(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

《岁朝欢庆图》 清 姚文瀚 绘

民间自然欢乐更多,比如在北宋,正月初一叫年节,首都会特别开放三天“关扑”这种赌博游戏,大家早上起来会互相拜访祝贺。“压马路”逛街也是大家的,街头巷尾,都是各种食物点心、生活用品的摊子,还有搭起来的临时棚子,有卖帽子梳子的、卖珠玉首饰的、卖衣服的、卖装饰用的假花的、卖领巾抹额的、卖靴子鞋子的,还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其间也有专门表演歌舞的娱乐场所。行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南宋时期,这天还会赏灯,跟元宵节一样。

03

古代拜年流行送“明信片”

逢年过节互相祝福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但要在过年的短短几天里,逐一当面祝贺所有亲友故交,也确实有着现实的困难。现代人一般都是用短信、微信之类群发拜年祝福,古人也有他们的应酬妙法,那就是群发“明信片”,用自己的古人名片代表祝福。

《岁朝图》 清 张宏 绘

《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种名片也叫“飞帖”,以至于形成了“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的状况。每家每户接受这些飞帖也很累,干脆在大门口做个过年专用信箱,大概就是用红纸做个袋子贴在门口,专门用来接受这些“拜年明信片”。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明清。明代才子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则形容北京的过年期间“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