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终点是什么?完成作业重要吗?
admin
2022-05-11 22:13:25
0

原标题:学习的终点是什么?完成作业重要吗?

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 大话中国艺术史 | 各有各的活法| 自造|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本文摘自《成为学霸》

摘要:学霸养成,培养高分逆袭的考试脑思维

01

很多同学都这样问过我:“九三学长,你本科是金融学专业,为什么研究生去学新媒体专业了呢?研究生换专业的风险不会很大吗?你是怎么下定决心的呢?”

每次被问,我就一定要跟他们分享我在大一的故事。

2012年,我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9月份踏入美丽的校园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我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财政系需要学习很多关于数学、金融、会计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没办法对这些学科提起兴趣。

我甚至没办法想象自己大学毕业后,去银行、投行或者金融机构天天看报表,分析数字的场景。

我想在毕业后从事什么行业?这是我大一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

可能有同学疑惑了:不对啊,学长,你上一章不是刚跟我们说要学会“积极主动”吗?

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能够在这个专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吗?

没错,但如果你认真地看过我的“积极思考检查清单”,你会发现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是客观问题,我可以改变这个客观事实吗?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本科专业确实是没办法选择了,但我能够决定的是,我人生未来的几十年要从事一个我热爱的职业。

“积极主动”说的不是面对问题时硬扛,而是通过主动思考做出更好的选择,为自己负责。

很多大学生不喜欢自己读的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有在高考志愿填报的那几天才会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可是,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想确定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多数同学会参考父母的建议,选择一个热门专业。

高考结束的我也是如此,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金融学专业。

我还记得在选择志愿的时候,我爸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不知道学什么就去学金融吧,即使你之后不从事金融专业,学金融也会帮助你在之后的人生中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在整个大一思考自己喜欢的行业时,我也在用实际行动去接触其他院系的同学。

我是院系辩论队的成员,也是校级传媒机构“厦大青年”的采编,同时还加入了经济学院的文娱部,整个大一可以说过得丰富多彩。

在厦门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完大一的我终于想明白一件事情,原来我真正喜欢的是写作和营销,最适合我的行业和专业是传媒!

02

大二时,除了与我未来职业规划最契合的“厦大青年”,我推掉了其他所有的社团活动。

从大一到大三,整整三年我都在“厦大青年”里工作,与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搜集校园新闻,撰写新闻稿,制作电子杂志,并且一起开启了“厦大青年”最早的一批新媒体账号。

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人人网、微博等多个阵地为厦大学子发声,展示来自校园最真实、最绚烂的生活。

后来,大三的我成为“厦大青年”分管新媒体板块的副主任。

现在回想这三年,真是我在大学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了。

同时我也认定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就是新媒体行业,决定研究生换专业到新媒体领域,之后成为从事新媒体的有志青年。

这也是我去美国学习新媒体管理专业,我现在成为一个互联网人的原因。

正是因为大一那一年的思考和寻觅,才让我大学四年过得很有目标感,也指导了我后续几年的人生规划。

想明白自己要到达的终点,再去规划出发的路线,才能聚焦于目标,才能更高效地完成目标。

这其实就是“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

那么,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学习的终点是什么?

03

你觉得每天完成作业重要,还是学会当天的知识点重要?

从我开始分享学习方法后,我发现,有太多同学对学习总是空有一腔热血,投入了大把精力,却只取得非常平庸的分数。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他们的现状——老鼠赛道。

想象一下,有一只小老鼠被关在了笼子里,在它的正前方是一份诱人的食物。

可这个笼子是一个圆形的跑道,无论小老鼠多么努力地向着食物奔跑,它总是留在原地。

问题出在了哪里?还记得之前深陷作业题海的同学的案例吧,太多的作业导致他每天都要写到深夜。

于是他没有时间复习,第二天上课还特别困,自然也不太理解老师讲了什么,晚上写作业更慢,更没时间复习。

一考试,成绩简直惨不忍睹。最终他怀疑自己没有学习天赋,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

老鼠赛道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大多数处在这个循环中的同学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恶性循环。

设想一下,如果你每天都花了很多时间去努力,却总是没办法得到正向反馈,你耽误的不仅是时间,更可怕的是消磨了你对学习的热情。

大多数同学在得不到正反馈一段时间后就会放弃努力,根本原因也是如此。

“积极主动”的思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选择。

而“以终为始”告诉我们,明确了终点,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就拿写作业这个例子来说,我在高中几乎不怎么在意作业。

高中三年,我每天的晚自习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自习课: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复习数学,背熟当天的知识点,尝试推导核心公式(因为我的数学学起来比较慢)。第二节自习课:复习语文、英语,背熟当天的知识点。

第三节自习课:复习化学、生物、物理等次要学科,背熟当天的知识点。

第四节自习课:开始写作业。

“用一节课写作业,怎么可能写得完?”

很多同学说过类似的话,但真的可以写完。

很多同学写作业慢,本质问题不是老师布置得太多,而是花了太多时间思考解题思路。

而我已经把当天的知识点掌握得一清二楚,自然写作业的速度就非常快。

而且就算写不完作业,我也不会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因为对我而言,掌握知识点比完成作业重要得多!

我一直坚信“学习的终点是真正掌握知识”,作业、考试、上课、复习、预习、补习、学习方法等,只是实现的途径而已。

只有明确了这个终点,才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04

我在分享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会问我这些问题:

晚自习应该先写作业还是先复习?

讨厌某个学科的老师,以至于这个学科学得不好怎么办?

跟好朋友闹矛盾,影响了成绩怎么办?

有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有,它就是“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

“学习的终点是真正掌握知识”,先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终点,再去从头设计自己的实现途径。

明确了这个终点,很多问题就不会再过分纠结了。

这也是那么多学霸可以保持高效率学习,可以不被乱七八糟的事情影响的原因——他们的目标足够明确。

晚自习应该先写作业还是先复习?

不妨选择两天的晚自习试试,对比一下哪种方式对你的记忆效果更好。

就像是生物课上学到的控制变量实验一样,不要拒绝可能的优化方式。

通过科学的精神,不断接纳可能的优秀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实际的测试和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因为你的终点是更好的成绩。

讨厌某个学科的老师,以至于这个学科学得不好怎么办?

越不喜欢这个老师,就越要向这个老师证明你可以在他的学科上取得高分。

喜不喜欢老师不重要,甚至被老师喜不喜欢也不重要,因为你的终点是更好的成绩。

跟好朋友闹矛盾,影响了成绩怎么办?

那你就试着跟朋友静下心来沟通,一起为了更好的成绩而努力;

或者不合适的朋友就果断放弃,不要因为错误的友情耽误了自己的脚步。

很多在学生时代亲密的朋友,会在毕业之后,随着各自的成长速度不同而逐渐疏远直到陌生。

友情当然可贵,可为了友情而影响学生时代的终点实在是得不偿失。

等学生时代结束,走到社会上,你仍然能看到那么多不明白自己终点在哪儿的人。

有人功成名就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发现自己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有人为了金钱锒铛入狱,有人为了事业忽略家人,有人为了感情甚至放弃宝贵的生命。

究其根本就是没有想清楚人生的终点在哪儿。

我把前面的思路跟这位同学分享完之后,令我非常诧异的是,这位同学完全没有领悟到自己应该做出的改变,而是埋怨起自己的老师来:“都是因为老师布置了太多作业,导致我陷入了恶性循环!”

“唉!”我长叹一口气,真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看来,我还需要拿出一件新武器——“影响圈”才能彻底打败这位同学的心魔了!

小蜗有话说:

接下来作者谈了“影响圈”和“好学生的飞轮效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开这本书深入阅读。

欢迎下载网易蜗牛读书app

或使用公众号搜索功能阅读更多图书

- END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