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柳树,并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admin
2022-05-12 11:14:27
0

原标题:保卫柳树,并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紧靠断桥的两棵柳树(摄影:傅拥军)

“一株杨柳一株桃,才是杭州西湖。”

“西湖边没有柳树,还是西湖吗?”

“西湖申遗成功,动一草一木都要慎重。”

……

西湖断桥旁的柳树不见了?

相比亚运会延期, 西湖边消失的 7 棵柳树,似乎更牵动杭州人的心。

via.微博@舒中胜

每一次城市改建,树,总是首当其冲。

南京梧桐树因地铁修建遭挪移,成都 300 年桂花巷内桂花树全被砍,广州绿化造林砍迁榕树……

从 2004 年开始,摄影师傅拥军持续拍摄西湖边的一棵树,“我‘钟意’的这棵树也没有名字,它只是西湖边一棵没有编号、没有‘名分’的桃树。但是从这棵树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以及生命的关系,可以看见杭州的生活。"

2009 年,这组照片获得第 52 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自然类二等奖。

《西湖边的一棵树》(摄影:傅拥军)

2013 年 9 月 15 日,他再次路过西湖,发现那棵树不见了,“我有点伤心。”

《西湖边的一棵树消失了》,2004-2013(摄影:傅拥军)

阿城在《树王》里写过一棵树王,要砍它的人,觉得它没用。

“我看有用。”肖疙瘩拦着不让砍,“我是粗人,说不来有什么用。可它长成这么大,不容易。它要是个娃儿,养它的人不能砍它。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

翻出相册里拍的断桥边的柳树,傅拥军说:“这些都成了作为证据的摄影。”

这些书影,关于树,也关于人,都是记忆,也都是证据。

?

01

80 岁之际,暌违文坛 14 年后,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安妮·普鲁交出这本 700 多页的长篇小说,写了从 17 世纪到 20 世纪,跨越将近 10 代人的两个家族在森林中生存的故事。

“在他砍伐的同时,世界的野性向后消退,随着树木一棵接一棵倒下,把人类生活与动物、植物和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的那张无形的大网颤抖着,纤维一根根地断裂。”

书中有一章,题目叫《全世界都想去中国》,“据说,先生,那是一个极为富饶的国家,有很多有趣而美丽的东西。在返回的途中,人们可以顺便去一些小岛购买最好的咖啡。”

02

“你从未听说过的最佳作家。”《卫报》在一篇报道中称,理查德·鲍尔斯在获得普利策奖前,在读者心目中就已经有了口碑。《树语》是他的第 12 部小说。

鲍尔斯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本科阶段学习的是物理、修辞学和文学,后取得英语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电脑程序员,他的作品题材总是包罗万象,包括遗传学、化学工程、神经系统科学等。

为了写这本 40 万字的《树语》,他长时间在森林中漫步,阅读了 120 本关于树的书。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鲍尔斯借用书中主角之一亚当·阿皮亚之口给出答案:“世界上最雄辩的辩论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心意。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一个好故事。”

03

“我们生活在一个事事有因而无果的国家里。”

为了捍卫自我的完整,反抗家人用虚伪繁琐的贵族礼仪压抑自己的天性,柯希莫男爵从 12 岁开始,直到 65 岁死去,始终生活在树上。

柯希莫在树上读书、狩猎、救火、与海盗作战,甚至恋爱、写作,他发现,那些以前曾是重要的东西,“对他不再重要了”。

“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对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最后,他的墓碑上刻着:“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04

“好像我从来还没有活过一天儿似的……(躺下)我要躺下……你怎么身上一点力量都没有啦!什么都完了,都完了……哎,你呀,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啊!”

1904 年 7 月 15 日,《樱桃园》上演半年后,契诃夫因病去世,《樱桃园》成了他生命里的最后一部作品,成了他的“天鹅之歌”。这部戏是在痛苦中挣扎着完成的,写得非常慢,契诃夫每天只能勉强从笔下抽出四五行。不过,他早在落笔前,就已构思好了布局和人物。

译者焦菊隐在译后记里写道:“时代的崩溃既是必然的,那么,这一群不肯推翻现实的寄生虫,随之消灭,也是必然的了。”而那个樱桃园,就是昨日世界的隐喻。

结尾,是远处原来的斧声,“打破这个寂静的,只有园子的远处,斧子在砍伐书木的声音。”

05

2022 年的春天,很多人都错过了。

第 30 辑《单读》以“去公园和野外”为主题,看似一种号召,更像是一种安慰。从这一期开始,单读的 slogan 变成了“在狭隘的世界,做个宽阔的人”。

爱去公园的阿子在《颐和园柳树 0001 号》中频繁借用自然的时间。她写道:“0001 号柳树上的小芽已经隐隐约约能看到了,即使明年是没有他的一年,以后也是没有他的时间,想到颐和园里这些柳树总是在这里,似乎就稍微能够释然一些。”一家人线上线下共同游园的回忆,想必柳树也会帮忙记得。

?

01

这部电影改编自儿童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 2001 年的同名小说,韩寒多次推荐过: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化用的是剧中一段台词:“我们中有的人暗淡无光,有的色泽艳丽,有的则光彩照人,但是偶尔,你也会遇到色彩斑澜的人,当你真遇到时,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

女主角朱莉喜欢爬上梧桐树,微风扑鼻,夹杂着阳光和野草的芬芳,世界尽收眼底,那一刻,她终于明白父亲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当她得知这棵树要被砍掉时,她决定爬上树,与树共存。那些没有爬上过树的人,也许永远不会懂得:“从这里你能看到全世界。”

02

“山谷上方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树林里有一棵大树。树下面有一个洞。洞里面住着狐狸先生、狐狸太太,还有他们的四只小狐狸。”

1970 年,罗尔德·达尔出版了她的童话著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那一年,韦斯·安德森刚满一岁。

后来,这本书成了他童年时期阅读并拥有的第一本书。2009 年,40 岁的安德森拍摄了一部同名定格动画长片,借罗尔德·达尔的童话,浇自己的中年危机块垒。

狐狸爸爸不顾獾律师的反对,执意购入了位于养鸡场、火腿商和苹果酒三农场主地界上的树屋。与其驯服自己,不如驯服世界。最后,狐狸妈妈在孩子面前说起狐狸爸爸的了不起:“我们都很另类,尤其是他,但这就是我们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吗?”

03

萨玛有了一个新邻居,以色列新任国防部长。

两家之间,隔着一片柠檬树林。以色列情报部门认为萨玛的柠檬果园会威胁部长的安全,便下令砍除,并给她一笔钱做补偿。

然而,萨玛和她的家人都无法接受。

萨玛的父亲控诉: “40 年来,日出,日落,萨玛和我种植这片土地与柠檬树。不仅是浇水、施肥,树同人一样,它们有灵魂,有感情,需要人跟它讲话,需要温柔的照顾。我不用耕作机,仅以我的双手。这片土地是这里最肥沃的,不,不只是这里,是全世界最肥沃的。”

04

一种奇怪的睡眠病在士兵之中蔓延开来,患病的士兵们噩梦缠身,纷纷被送往了一处临时诊所之中接受治疗。

作为一位灵媒师,阿肯通过通灵的方式使家属们和那些患病的士兵们相见。其中一个士兵,前世是一个从树上摔下来的小男孩。

神鬼志怪、人与自然,在生与死、现实与梦境之间来回穿梭,除了这些元素,阿彼察邦的电影似乎永远都少不了树。

“当你看到一棵树时,它不仅仅是一棵树,它还包含着一些东西,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它有一种力量,” 彼察邦说,“这看起来很荒谬,活下来也很艰难,因为这些未知的存在,这些你必须理解的不同代码。”

05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李安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英格玛·伯格曼的《处女泉》,“我连续看了两次,看完动弹不得,仿佛被导演夺走了童贞。”

但这部电影并不晦涩难懂,当年还很受欢迎,1961 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处女泉》是个宗教故事,改编自瑞典民歌《托雷为女复仇记》,农场主陶尔一家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他的女儿却三个牧羊人玷污杀害了。

最后,陶尔决定复仇,在一片旷野中,他将所有悲愤发泄在一棵刚刚长成的白桦树上。小树拔根而起,正如他的信仰之树发生动摇。他将那棵树扳倒在地上,宛如在推倒一座圣像。

via.《处女泉》

“每一棵都是宝贝。”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已对沿湖 7 棵柳树的迁移情况作出说明,并承诺将在尊重专家、市民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进行补种”。

柳树会重新种上,但“杨柳依依”需要时间。

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曾说:“保卫诗歌,并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诗歌,也可以替换成一棵树,或者任何你珍视的东西。

若没有保卫,则赞美无意义。而你知道,我们在保卫的是什么。

编辑 - 十三

- 今日话题 -

你最喜欢的一棵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