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虽然是现在非常推崇的“完人”,但他首先还是一个人,是人过日子,就免不了要花钱。曾国藩为官数十年,从从七品的小官做到封疆大吏,权倾朝野,在这段时间里,他赚了多少钱,开支多少,确实令人玩味。
而在那个腐朽的社会环境中,为了钱,“道德高尚”的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在各种潜规则中,他又如何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
在《给曾国藩算算账》这本书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1.新官上任,不迎送,不收礼
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咸丰任命曾国藩“署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两江总督的管辖区是今天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这片地区位于中国南北方的交界地带,幅员辽阔,地位非常重要,更是当时全天下最有钱的地方,号称“首富之区”,清政府每年征收的漕粮,两江地区就占了一半以上。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实不管几把火,任何一个官员,新上任的时候,先讲究的就是出场,也就是该怎么亮相。亮相的时候,你摆出什么样的姿态,周围的人就知道你是什么态度,也晓得该怎么跟你打交道了,所以说,亮相如何,对一个官员从政生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亮相的第一眼印象体现在哪呢?就是新官走马上任的路上,地方上见着他的时候,要接风,要送客,在这一过程中,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好不好打交道,能不能处下去,大家都能摸个八九不离十了。所以地方上对于这一点很重视,专门有个行话叫“迎送”。
迎送该怎么搞,这是没有标准的,只有一堆不成文的规矩。迎的规格比较高,通常是请两班戏,安排上席五桌,中席十来桌。上席的标准是燕窝,中席稍微差点,但鱼翅、海参、鹿尾这些个高档货,也是一样不能少的。
至于送,那仪式就比较简单了,大鱼大肉不需要了,但要给钱,一般管这个叫送盘缠,也就是送点路费。盘缠的数额多少,就看你这个新官的官职是高还是低了。
这种迎送,其实就是变相的贿赂,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那种。说起来,今天搞个迎新的欢送的酒席,几千上万是算规格不错的了。而清朝那会儿是什么样呢?
据统计,一般来说,一场普通规模的迎送,没有200两银子是搞不定的。200两银子多少钱?按照我们前面说的标准,一两200块,那就是4万块钱,这是最低标准。
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严禁公款迎送,更不许公款吃喝,不过,天高皇帝远的,谁管得着啊?再说了,反正我送了,你也拿了,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所以这种歪风也就愈演愈烈。
尤其是那些交通要道,因为三天两头就有大官路过,地方官一个也不敢怠慢,结果,这些当官的,每天干的事情不是吃就是喝,整天除了上酒桌就是下酒桌,闹的是乌烟瘴气。
对于这种官场恶习,一向很有正义感的曾国藩是十分痛恨的。于是,他在两江地区走马上任的第一把火,便是四处打招呼:无论我走到哪儿,地方官都不许请客、不许办招待。
这就是曾国藩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除了不许搞迎送,他也不收礼。
在很多清朝官员看来,新官到任,是要送点见面礼巴结一下的,也是所谓的“人之常情”。这个“人之常情”是多少呢?要说两江总督这么大的官,见面礼的标准至少是一两万两银子!然而曾国藩却不收这个钱。
不过曾国藩很清楚,如果他搞的太过火,作风太奇怪,免不了是要得罪人的,到时候工作就没法展开了。所以他不收钱,如果有人送礼物,他倒是愿意收的。
那他都收了些什么礼呢?这些礼既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文物古玩,相反,可以说是非常寒酸:一张草席,一顶帽子,外加几本书。这么做,一是表明了态度,二呢,也不会让下属面子上过不去。这也算是曾国藩的一举两得吧。
2.管好自己的家人
曾国藩不收钱,还让他少了一大笔收入,那就是“节礼”。“节礼”顾名思义,就是过节的时候搞点钱。
我们现在有的单位福利好的,发点过节费,清朝那时候没有过节费,上头官员想创收,就是下属直接送钱“孝敬”。这一年各种节日,一个总督级别的,每年搞个五万两银子不成问题,也就是一千万人民币。
曾国藩不收钱,这可把他周围那些当官的愁坏了。许多人想巴结他,想找他办事,既然曾国藩不收钱,那就找他身边的人!
要知道,曾国藩去当总督,那可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一个总督上任,往往都会带一大帮人,除了自己的亲属,还要招一个庞大的工作团队。亲属就不多说了,他的工作团队还包括幕僚之类的人物,这些都是有职称的高级官员。
在总督府里,除了这些有职称的,还有跑腿的、管印的、签押的。严格来说都只是些佣人,但跟我们想象中那种做饭挑水的佣人却大有不同。其中最关键的差别,就在于家丁是临时工,而他们是“长随”。
长随,顾名思义,就是长期跟随的意思。这些长随要么是落魄世家的子弟,要么就是深谙人情世故的老江湖。这些人往往见多识广,能说会道,是总督处理公务时的私人助手。这么一来,这些人可就不得了了,因为他做的事,是能影响总督的!
除了长随,在总督府上,甚至连看门的都能创收。要知道,总督府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想要拜访曾国藩,就得让门卫先去通报。但每天求见曾老爷的人可是排长龙,于是,你能不能见到曾国藩,就取决于你跟看门的能不能打好交道,大家都排队,你要是钱给的多一点,那你就能进去。要是不给钱,那不知道要排到猴年马月呢。
光一个门卫就有这么大的权,总督府上上下下几百人,哪个不能狗仗人势一下子?如果曾国藩不好好管管,那还不乱套了。
还好,这些情况,曾国藩都很清楚,于是他上任之后就下令:总督府里诸位人等,一不许收礼,二不许仗势欺人,三不许举荐亲朋好友,除了老老实实上下班,其余的,通通都不许!
3.大举整顿吏治,江南一带重现繁荣
管好小家才能管好大家,在建立了一个靠谱的工作团队之后,接下来,曾国藩开始了他的理想化建设:整顿吏治。他很早就认为,大清天下一切弊病的病根子,尽在吏治,而吏治的病根子,又全在陋规。
那么,为什么好好的一个社会,会出现那么多的陋规呢?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的观点则跟他对于清朝军队的想法是一样的:不是因为官员太贪,而是因为官员太穷。
就拿曾国藩这个两江总督来说,这么一个级别的官员,清政府一年给他发的工资是多少呢?区区155两银子,也就是三万多块钱。我们前面说了,地方官员的迎送最低标准是四万块钱,敢情这大清总督一年的工资,还不够普通的官员吃顿饭的。
不过,这三万块钱只是基本工资,不能靠这个吃饭的。两江总督为什么肥得流油呢?因为他的福利实在是太好,可以说是天价福利。这个天价福利叫养廉银。多少呢?一年18000两银子,也就是360万人民币,是他基本工资的120倍!
但是,就算曾国藩福利高,但他的开支还是不够!
因为清代的大官家庭,往往都是几代同堂。一个总督不仅要养活父母儿女,还要养祖父祖母,孙儿孙女,重孙儿重孙女。而且一旦当了官,七大姑八大姨全来投靠,动辄就是上百人需要曾国藩照顾。
这还没完。一个总督有一个大的工作班子,这些人也得曾国藩给他们开工资。清朝的工资制度,只给总督发工资,但总督手下的工作班子,工资要总督自己解决。曾国藩的一个团队,差不多得上百号人,给他们开工资,每年就是上万两银子。这么一来,七七八八加在一起,曾国藩那朝廷给的两万两银子差不多就花完了。
此外,当官还有一项大开支,就是应酬。一个总督的应酬多少?这方面的数据不好统计,但本书作者张宏杰先生考证过,一年支出高达十万两银子的总督,那可是大有人在的!
这么一来,别看总督多风光,他也没这么多钱来应付。那怎么办?不能偷不能抢,那只有靠这些陋规来解决了,所以说,大清朝的官员不是自己要贪,是他自己不得不贪!
那这些官员都怎么贪呢?靠下级“进贡”。这进贡最常见的无非三种:关规、漕规和盐规。
关规是各税关给上级进的贡,漕规是运送漕粮的附加税,而盐规则是盐商给政府官员们送上的好处。此外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进贡”,比如香规,是从进香的香客那儿征收来的;土规,是鸦片走私贩子送给海关官吏和水师官兵的贿赂银。花样很多,只要您能想得到的,他能都找到送钱的名头。
这么看来,大清朝的贪污腐败,确实是自身制度的问题。但清朝的一个政策,更是助长了这种歪风。
什么呢?由于国家太大,各级政府的开支很难做到统一明细,于是清政府干脆把征税的权力下放,在国家法定的税收以外,允许地方官还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加征权。这么一来,简直是让地方官合法贪污。
张宏杰先生提到,有个县政府,一年总共征税45万两,上交国家23万两,剩下的那22万两的附加税,就归县政府自己了。
一个县如此,别的地方其实也差不多。虽说这些附加税或者说是额外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用来维系衙门的正常运转了。但无论用途是什么,钱的本质都没变,都是从老百姓的血汗钱里抠出来的,等于是老百姓要交两份税。所以陋规的最大害处,不是败坏了官场风气,而是把百姓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所以,曾国藩一上任,就开始着手陋规改革。不过曾国藩也太理想化了,刚开始的时候,改革搞得很激进,一下子把江西省的附加税降了一半,致使各州县政府收入锐减,没钱开工资,各级政府一个个都快关门大吉了。
于是,轮到江苏改革的时候,曾国藩就温和多了,只减轻了一点点,让手下人能够好办事。但曾国藩也能体会到改革的难处:制度不变,永远都只能小修小补,从本质上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特约撰稿人:刘芷丞,四川大学传播学硕士
编辑:凉三
关注路上读书,每天分享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