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看到“儿时启蒙书”这个话题,立即勾起了对儿时辛酸生活的回忆,想起了艰苦条件下的启蒙学习生活。又联想起我儿子在富裕条件下的启蒙学习,竟然有一个惊人相似之处:启蒙读物,都是连环画。
我从小在贫穷的豫东农村长大。七十年代初,农村缺吃少穿,一天三顿饭都是一样食物:红薯。早上红薯茶,中午红薯饼,晚上蒸红薯,别的什么却没有,吃上玉米面,是逢年过节改善生活的事儿了!北京亲戚送我一件洋衣服:洋布小上衣,胸口缀着“北京”二字,我们一家人尊称之为“北京褂子”,这个宝贝衣服,竟然成为我们兄妹三人都穿过的最好的衣服!
这样的条件下,谈启蒙学习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儿。但我老爸是相对开明的农民,是村里唯一一位肆业“高中生”,家里太穷,想上上不起。也许这样的求学经历,更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扔掉这打牛腿棍儿,吃上商品粮”。
一次跟老爸到县城最大的百货大楼,我一眼看上了一个玩具飞机,死缠烂打,哭闹着要老爸买。这架“飞机”虽然只有巴掌大一点儿,在当时绝对是“奢侈品”!老爸犹豫再三,还是咬着牙不肯买。看着我死缠不放,老爸心生一计,领着我到隔壁新华书店,买了本连环画。没有了小飞机,这连环画对我同样是个惊喜!小伙伴们还都没有呢!
连环画的具内容己经记不大清了。但那名字却永远忘不了:《孤胆英雄》,那个叫“岩龙”的主人,恐怕是所有读过的书当中,最不容易忘记的一个。别看小小连环画,在农村绝对是“稀有物种”,反正在我们乡里是买不到的,只有县城才有。这自然成了我的“宝贝儿”。自己看了后,就到小伙伴那儿“显摆”,眉飞色舞地给他们讲书里的故事,俨然一个小小“文化人儿”!连环画看久了,看到画的人物也挺简单,又有了学画画的念想,想让爸爸再买个教画画儿的小书,但这次,计划却落空了!直到今天,想想自己身上没有一点儿艺术细胞,可能跟儿时没条件,缺乏启蒙,会有一定的关系。
等到我儿子成长,条件就没法相比了。早早地满屋子玩具,儿子两岁多学会说话不久,就给他买了本小画书:《顽皮的驴子》。有一次下班回家,一件事儿让我惊喜不已!我把儿子抱在怀里,给他翻看那本《顽皮的驴子》,还没给他讲,儿子竟然自己读了起来!而且跟图画下面的文字一字不差,把小书读完了!我的天儿!这绝对是个轰动事件!要知道,我们还没教儿子识字呢!他怎么能把画册读完呢!不可思议!
后来想明白了,我家保姆天天拿着这本画册给儿子念,重复得多了,儿子把念的内容给背下来了,并不认识下面的字儿。
但这件事儿却对儿子之后的学习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的赏识教育起了作用,小孩子受到表扬,对看书学习这事儿兴趣就来了!久而久之,养成了阅读的爱好!知识面越来越越广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本《顽皮的驴子》启蒙意义就更大了!
下一篇:哪些版本的中国通史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