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职业女性、独立女性,似乎总在强调她们内心的笃定、行动的利落,多少含有一些仰视和钦羡的意味。然而,生活从来不会阳光普照,同样困在复杂社会和家庭语境中的她们,也会在生命不同阶段的剧烈变动中遭遇诸多内心的动摇,也更可能因内部和外部的巨大撕扯而面临严峻的身份认同危机。
“要不要成为一个母亲?”“如何做一个母亲?”“职业女性是否意味着无法成为一名好母亲?”一个个具体问题接二连三砸向职业女性们,纵使生出三头六臂,也难以完满地解决家庭和事业的永恒矛盾,但更令人忧虑的是,看似坚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期待和性别规训面前难免生出裂缝,甚至产生剧烈动荡。
资深心理治疗师、英国心理咨询和治疗协会副主席朱莉娅·塞缪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就深切地感受到了职业女性的种种内心张力,并在其心理咨询案例集《生活即变化》一书里分享了相关案例,试图在倾听与交流间追溯职业女性身份认同危机的来源,重新审视变化的生活,在波动中锚定自己的位置。
职业女性也有身份认同危机吗?
文 | 新民说
01
允许两种声音并存:
职业女性没有唯一的生活方式
对于职业女性而言,成为母亲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分水岭。生养孩子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以及其可能对职业生涯造成的阻滞,无一不是严峻的考验——于是,四十一岁的陈嘉玲得知自己怀孕后崩溃了。
“我不想浪费任何的时间。”陈嘉玲用精确到天的时间尺度仔细度量过往的经历,新工作正做得风生水起,她无法说服自己按下暂停键以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因为她深知,从怀胎到哺乳再到教养的漫长历程不仅会大幅度挤占实现自我理想的时间,还要“应付”伴侣、父母乃至社会加诸的种种合理或不合理的期待。
与《俗女养成记》所揭示的问题相似,朱莉娅·塞缪尔于《生活即变化》里也分享了一个同样受困于不同身份之间转换而饱受痛苦的职业母亲案例——小有名气的单口喜剧演员宛德是一个有着公共形象的表演者,回到家又要做一个母亲和妻子,她无法顺利地完成身份的切换,于是找到朱莉娅·塞缪尔想接受心理治疗。
不论是戏剧里塑造的陈嘉玲,抑或是现实中鲜活的宛德,她们的自我认知因进入生养孩子的新阶段而产生混乱,变得暴躁易怒,不断地进行自我质疑、自我否定。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宛德拥有坚定的独立思想,但当她生育孩子后,却发现理论无法对生活的具体困境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当她外出工作时,她会不自觉地感到愧疚;当她回家时,又无可避免地与儿子爆发激烈的矛盾。
在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下,家庭和事业被放置在职业女性生活天平不可调和的两个远端:生育意味着放弃自我,投身工作就要“抛夫弃子”。置身于框架内部,女性的自我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非黑即白”绝对判断的影响,由此产生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朱莉娅·塞缪尔与咨询者站在一起,设身处地感受她的焦虑和迷茫,为其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她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是要根除消极情绪,颂扬积极情绪,而是要让她在内心中寻求许可,允许两种声音并存,然后将她的想法调整为更易于控制的形象,使她可以继续工作”。
独立女性为什么不能有对生命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呵护?积极工作为什么被定性为“弃家庭不顾”?事业和家庭是否永远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事实上,职业女性从来没有唯一的生活方式,自我可以在割裂中走向统一。朱莉娅·塞缪尔希望帮助职业女性跨越以上种种责问,拒绝愧疚感,接纳生活的变化和个体的复杂性,允许两种声音并存——热烈追索自我的价值,也勇敢地爱与被爱。
02
抱怨不应成为禁忌:
职业女性的困境与突围
职业女性为什么会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女性的抱怨和愤怒是不被允许的,外部宣泄的渠道被堵死后,内部的秩序随之岌岌可危。
“怨妇”“泼妇”“悍妇”,种种污名化的语汇令女性不得不竭力维持温柔知礼的外在面貌;而当代职业女性则被视为无坚不摧的存在,抱怨不自觉被冠以软弱的象征。朱莉娅·塞缪尔在倾听中发现,宛德的迷失在于她从小就被灌输以“抱怨是不对的,甚至是不道德的”的信念,由此一再要求甚至强迫自己坚强和冷静,然而,长久的压抑却导向了失控。
宛德努力追寻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不是她认为自己应该是谁,这部分在于她是否允许自己知道,她有多不喜欢做母亲这个十足的苦差事。
除此之外,宛德还受困于“母亲”这一角色的两面性:一方面,她希望成为一名世俗意义上所谓“称职的母亲”——悉心陪伴、呵护自己的孩子成长;另一方面,她无法胜任加诸于母亲身上的种种琐碎物事,更享受在事业上冲锋陷阵。思想观念与内心真实感受的冲突令她饱受煎熬,无法达成平和的自洽。
事业的成功加上公众的认可,进一步增加了她在身份认同上的压力,因为她觉得有些人无缘无故地喜欢她,其他人就可能会无缘无故地讨厌她。虽然在表演时信心满满, 但作为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她却感到无比羞愧,当她试图在家里写作时,这让她备受打击。
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一地鸡毛形成强烈反差,不断加剧宛德的羞耻感。“她如此享受别人的赞誉,为此她也憎恶自己。”她无法接受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有心无力,自我认知逐渐走向混乱失序。
由这个案例不难发现,尽管职业女性摆脱了“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分工的束缚,却又不自觉踏入了另一个泥潭——她们对自我的高期待和严要求导致她们一再拒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反应,把自我的不完美和内心的脆弱视为洪水猛兽,进入周而复始的自我质疑乃至自我否定之中。
职业女性在外披荆斩棘,向内却杂芜丛生。朱莉娅·塞缪尔从案例中捕捉到了职业女性微妙的心理矛盾,以富有同情心和真正有洞察力的方式帮助深陷泥沼的女性认识到自我的多重性与变化性,牵引她们尊重、理解并接纳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绪的波动,在困境中突围。
03
生活剧变处,
职业女性如何书写“肥沃的空白”?
遭遇身份认同危机,职业女性如何重新定义自我?朱莉娅·塞缪尔《生活即变化》一书中提及心理治疗的一个概念——“肥沃的空白”。
生命不同阶段的交界处是一个不确定的中间区域,生活的变化在此发生,这会令人感到不适甚至疯狂,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也是普遍的应激反应之一。但转换思路审视这个阶段,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一段“肥沃的空白”期,身处生活剧变中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阶段的未知性,回溯自己的经历,重新审视自我,延展自我的边界,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
我们对转变的反复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包括身份认同(我们是谁)、独立自主(我们的自由感)以及创造意义(我们赋予生活的根本目的)。
面对生活的剧烈变动,尤其是面对生育问题时,职业女性需要一遍又一遍追问自己以上三个层面的答案,潜入自己内心的暗涌,找寻最本真的答案。而破除身份认同危机,首先需要接受变化。
但生活毕竟不是纸上谈兵,朱莉娅·塞缪尔也深知这一点,因此,《生活即变化》剥除了居高临下、心灵鸡汤式的无效说教,而是从每一位来访者自身的经历出发,让他们能够从自身找到自主生活的答案。
“不是简单地按按开关而已”,再坚韧的职业女性同样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思考、研究、摇摆和焦虑,摆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等消极的自我暗示,“留出时间来撤离、后退,甚至凝固不动,然后才能再次尝试”,重新建立对接下来生活的信任。
接纳和理解自我内心的张力,因为矛盾本也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This too shall pass.”朱莉娅·塞缪尔借用这句古语鼓励像宛德一样身处困顿、心感迷惘的职业女性,动笔填绘“肥沃的空白”,配制出全新的、更加坚固的自我,从而迈向下一段人生。
特别推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