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察己以知人,察今以知古
admin
2022-04-15 02:54:51
0

原标题:《吕氏春秋》| 察己以知人,察今以知古

《吕氏春秋·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①?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 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②,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③。故古之命多不 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 所为欲同,其所为异。口惛之命不愉④,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 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⑤,不求其实,务 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当今的君主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不是古代帝王的法度不好,是因为它不可能被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是经过前代流传下来的,有的人增补过它,有的人删削过它,怎么可能被效法?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削过,还是不可能被效法。东夷和华夏对事物的名称,言词不同;古代和现代的法茺,典制不一样。所以古代的名称与现在的叫法大多不相通,现在的法度与古代的法度大多不相合。不同习俗的人民,与这种情况相似。他们所要实现的愿望相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不同。各地的方言不能改变,如同船.车、衣、帽、美味、音乐.色彩的不同一样,可是人们却自以为是,反过来又互相责难。天下有学识的大大都善辩,言谈锋利,是非颠倒,不求符合实际,致力于互相诋毁,以争胜为能事。古代君主的法度,怎么可能被教效呢?即使可能,还是不可以效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⑥,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 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 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⑦,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 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⑧,而知一镬之味⑨、一鼎 之调。

凡是古代帝王的法度,都是与当时的时势相符合的。时势不能与法度一起流传下来,法度虽然流传到现在,还是不可以效法。所以要放弃古代帝王的现成法度,而取法他们制定法度的依据。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什么呢?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人,而自己也是人。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有道之人,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由近的可以推知远的,由现在的可以推知古代的,由见到的可以推知见不到的。所以,观察堂屋下面的阴影,就可以知道日月运行的情况,阴阳变化的情况,看到瓶里的水结了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就可以知道一鼎肉味道调和的情况。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⑩。澭水暴益(11),荆人弗知,循表而夜 涉(12),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13)。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14),今水 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 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15),而曰此先王之法也, 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淮水中设置渡河的标志。淮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里渡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军队惊乱的状况就象城市里的房屋倒坍一样。当初他们事先设置标志的时候,是可以顺着标志渡河的,现在河水已经发生变化上涨了,楚国人还按照标志渡河,这就是他们所以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君主要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与这种情况相似。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与古代帝王的法度不适应了,却还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应谈效法它。用这种办法治理国家,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16),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 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 寿民,今为殇子矣(17)。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 论,则无过务矣(18)。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19);以死守法者,有司也(20);因 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21),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 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22);良马期乎千里,不期 乎骥、骜(23)。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度就会出现混乱,死守法度不加改变就会发生谬误,出现谬误和混乱,是不能保守住国家的。社会变化了,时代发展了,变法是应该的了。这就象高明的医止一样,病万变,药也应该万变。病变了药却不变;原来可以长寿的人,如今就会成为短命的人了。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依照法度去行动,变法的人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没有错误的事了。那些不敢议论法度的,是一般的百姓,死守法度的,是各种官吏。顺应时代变法的,是贤明的君主。因此,古代享有天下的七十一位圣贤君主,他们的法度都不相同。并不是他们有意耍彼此相反,而是因为时代和形势不同。所以说,好剑期求它能砍断东西,不一定期求它有镆琊那样的美名,好马期求它能行千里远,不一定期求它有骥骜那样的美称。成就功名,这正是古代帝王所希望达到的“千里”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24),曰:“是吾剑之所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 岂不难哉?

楚国人有个渡江的,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划上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击的地方。”等船停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移动了,可是剑却没有移动,象这样寻找剑,不是太胡涂了吗?用旧法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与这个人相同。时代已经改变了,可是法度却不随着改变,想用这种办法治理好国家,难道不是很难吗?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25),亦必 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有个从江边经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拉着小孩想把他扔到江中,小孩哭起来。人们问这人为什么,他说:“这个小孩的父亲善于游泳。”父亲虽然善于游泳,儿子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事物,也一定是荒谬的了。楚国处理政事的情况,与此相似。

【注释】①上:指诸侯国君。胡:何。法:第一个法意为效法,取法,动词。第 二个法指法令制度,名词。②东:指东夷,东方的少数民族。夏:指诸夏,中原地区 的国家。命:名,指言语。③典:法。④口惛(hūn)之命:指口吻之言,即方言。⑤ 言利辞倒:意即言辞锋利而颠倒是非。⑥择:通“释”,舍弃。⑦审:观察。阴:指 日影。⑧脟(luán):同“脔”,肉块。⑨镬(huò):大锅。⑩表:标志,这里作动词。澭水:黄河支流,在今山东。(11)暴:突然,猛然。益:同“溢”,水涨满。(12)循表:按 着标志。(13)而:如,好像。(14)向:以前。导:取道,这里指涉水。(15)亏:通“诡”,异, 不同。(16)悖:违背情理,谬乱。(17)殇子:没有长大而死去的人。(18)过务:过失之事。(19)众庶:犹众人,指民众百姓。(20)有司:指官吏,职有专司,故称有司。(21)有天下七 十一圣:泛指古代享有天下的众多君主。(22)镆(mò)铘(yé):即莫邪,古代宝剑 名。(23)骥、骜(áo):都是千里马的名字。(24)遽:迅速。契:同“锲”,刻。(25)任物:犹 任事,处理事物。

【鉴赏】《察今》为《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是一篇以立 论为主的政论散文。作者紧紧围绕“察今”这个中心论点来展开论述,强 调因时变法的重要性,说明古今时世不同,制定法令制度,应明察当前的 形势,不应死守故法。文章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察今”的重要性,说明制定法令制度应明察当前 的形势,而不应拘泥于古法。

作者在文章开头没有直接提出“察今”的论题,而是先提出“先王之 法不可得而法”的主张。针对这一主张,作者提出了两点理由:一是“先王 之法”年代久远,又由人们几经删减,失去了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二是“先王之法”是切合当时时代需要的,并不一定适用于今天,所以“犹 若不可法”。作者循循善诱,进而引出“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并展开论 述。接着作者用一个“循表夜涉”的寓言故事,旨在说明“不察今”的害 处,从反面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进一步论证和说明,说明时代在变化,与之 相应的法令制度也应随之改变。

第四自然段承接上文,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也就是说 立法必须顺应时变。作者举出“良医”的例子,病变则药变,病变而药不变 则成殇子,从而进一步正面论证了“变法者因时而化”的道理。为了明确 察今变法的目的,作者又用良剑、良马的事例,说明古代帝王为法的目标 是为了成就功业,并不是追求“先王之法”,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接着 作者又用“刻舟求剑”“引婴投海江”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不变法的害处, 从反面证明变法的重要性。

全文的精彩之处在于运用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和贴切通俗的比喻来 说理。作者用三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察今度势、因时变法的重 要性,把文学与政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从而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另外,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简练准确, 生动多变而又不失严正,说理性极强,不愧为《吕氏春秋》中艺术性较高的 一篇政论性散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