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贞去世后,留下11000元人民币和2根小金条等,她是如何处理的?
admin
2022-04-15 05:21:39
0

原标题:李贞去世后,留下11000元人民币和2根小金条等,她是如何处理的?

前言

在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中,只有唯一一位开国女将军,她叫李贞。1985年9月,李贞给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申请辞去职务,得到组织批准。

图|李贞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光辉灿烂的一生。人们含泪为她整理遗物,发现四枚勋章,四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丢掉的旧藤椅,一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根小金条,还有2500元国库劵。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遗产,算是颇丰了。

那么,李贞是如何处理这些钱的呢?作为唯一的开国女将军,她身上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绝望的日子,她挑战命运

1908年深秋,在湖南省浏阳县的小板桥乡,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又添了一名女婴。年近40岁的父亲唉声叹气,愁得皱眉,这已经是第6个女儿了。一心想要儿子的父亲失望不已,连女儿的名字都没心思取,于是人们都叫她“旦妹子”。

旦妹子的父亲叫李光田,是个穷苦农民,全家8口人主要靠租种地主的田地,收取微薄的粮食为生。贫困交加之际,他们只能捕鱼维持生活。只是捕鱼更不靠谱,时多时少,有时干脆没有,一家人过着上顿不接下顿的生活。

由于家里贫困,旦妹子六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一户姓古的人家当童养媳。临走的那天清晨,母亲特意拿出一身新衣服给她换上。长这么大,她从来没穿过新衣服,没想到第一次穿上新衣服,却是给人家当童养媳。如果她能选择,她宁愿不要新衣服,可是不行,她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古家人的日子虽然不算宽裕,但是比一般人要好很多。一开始,出于礼貌,古家人对她和她的父母还是客气的,答应得好好的,会好好对待她。可父亲一走,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古家一个女儿嘲讽她,你是给我弟弟当老婆的。

小小年纪的她根本不懂得,老婆是什么?可从她的神气和口气里,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她哭着要回家,要找妈妈。尚且年幼的她抗拒得了命运吗?显然不可能,她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留在古家成了一个童养媳。

旧社会的童养媳,就是奴隶和下等佣人的代名词,她也不例外。每天清早,她要起来打水,砍柴,洗衣服,再做饭,带孩子。当时她不过六岁,怎么干得动这么繁重的劳务?端不起太重的水,背不动太重的柴火,都是常有的事。

然而这些行为,给她带来无尽的痛苦。只要稍微犯一点错,婆家就对她非打即骂,甚至连比她大四岁的未婚夫,也经常抓住她的头发,对她拳打脚踢,打得她青一块肿一块,鼻嘴出血。这些日子里,她不知道挨了多少打,受了多少骂。

她只知道,这样的日子,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绝望!

时光荏苒,旦妹子长到十四五岁,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少女。但沉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压得她长不高。人长大了,胆子也大了。她和村里几个要好的童养媳,悄悄商量,偷偷逃离婆家,去城里做女工。不管做女工的生活怎么样,总比现在好,她迫不及待想逃离这一切,逃离这悲苦的命运。

她的想法,被婆家察觉。婆家害怕她真的要走,决定马上让她和儿子完婚。1924年正月,16岁的旦妹子,嫁给未婚夫,开始婚姻生活。然而这段旧式婚姻,没有给她带来丝毫幸福。

她的丈夫叫古天顺,由于从小被宠爱长大,养成暴躁的脾气,动不动就对她发火。而长期受虐待的旦妹子,对古家和丈夫心存怨恨,内心根本毫无爱情可言,因此婚后两人的婚姻生活并不融洽。

有一次,她上山砍柴,恰好逢上倾盆大雨。等她把柴火背回家,已经全身湿透。这时古家人也从田地劳动回来,也被淋湿了。因为没有干衣服换,婆婆指责她没有及时将衣服洗好。她生气地反驳:“我一大早就去上山砍柴了,哪里有时间洗衣服?”

丈夫见她和婆婆顶嘴,抄起棍子就朝她打来。他的粗暴行为,让她伤心透了,感到无比绝望。虽然天大地大,却没有她的容身之处,生活毫无希望。一时想不通,她穿着一身湿衣服,想投塘自尽。

邻家的婆婆连忙出来,把她追了回来,劝慰她:“旦娃子啊,这是命啊,我们女人就要认命啊......”可她偏偏不认命!

1926年,大革命浪潮袭卷中国南方,妇女解放协会,工会,如雨后春笋般冲破阻力,迅速成长起来。仿佛从噩梦里惊醒,旦妹子意识到革命带来的改变,毅然决然加入当地妇女解放协会。填表时,她认认真真地写上“李贞”两个字,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妇女协会的大姐们,得知李贞的经历,对她很是爱护,有空就教她学习文化。为了报答大姐们的关怀,每次妇女协会的活动,李贞总是一马当先,抢着干活。她最拿手的就是送文件。因为她经常上山砍柴,割草,胆子比较大,熟悉山路,于是党组织经常派她送些秘密文件到指定地点。

在火热的革命浪潮里,李贞成长得很快,锻炼出优秀的组织才能。由于成绩出色,她先后被任命为乡妇女协会委员长,区妇女协会委员等。一个月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共产党员受到严重迫害。

一天晚上,叔祖父趁着夜色,来到李贞住处,说:“赶紧逃吧,他们要来抓你。”李贞迅速逃进山里,躲避追捕。

几天后,李贞趁着深夜,偷偷跑回自己家里。母亲看到女儿,又惊又喜,抱住女儿痛哭。第二天上午,一个自首分子劝说让她自首,被她严厉拒绝。不久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打响,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站起来,进行武装斗争。

此时李贞正在一个税务局职工家里隐姓埋名,做着女工的工作。当她了解到外面发生的情况,再也忍不住了,迫切想离开,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只能焦急盼望着,等待着。

时机终于来到,秋收起义队伍来到浏阳城。李贞迫不及待找到共产党的队伍,把自己知道的城里情况告诉他们,参加攻打浏阳城的行动。1927年10月,张启龙,王首道等人奉中共湖南省委命令,回到浏阳发展革命。他们和李贞取得联系后,先后组建浏东特别支部,浏东游击队。

在浏东游击队期间,一次游击队在一个叫十八折的地方,不幸遭遇敌人。战斗从黎明打到黑夜,游击队最后的子弹也打光了,敌人叫嚣着要冲上来。李贞和剩下六七个游击队队员,被逼到狮子崖上,无路可退。

眼看着他们就要被敌人俘虏,李贞下令:“不能当俘虏,往下跳。”说完,自己带头跳下去。很幸运,她落在一棵树上,由于树枝遮挡,所以没有死。苏醒后,她挣扎着下来,找到另一位存活的同志,相互搀扶着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由于这些激烈的革命活动,李贞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胆小怕事的婆婆,被这种场面吓坏了,急忙给李贞的母亲送去一纸休书,反复申明她和婆家已经断绝关系。

当时的李贞还躲在山上,靠着母亲送饭维持生活。当送饭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她时,她却欣慰地笑了。没人知道,她在那个家受过多少苦,多少难。她只庆幸自己终于彻底脱离了那个家,脱离了那段婚姻,可以自由自在地参加革命了。

坎坷的两段婚姻

1930年,共产党员张启龙的妻子和女儿,被反动派迫害致死。李贞可怜张启龙的遭遇,给予他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双方单纯的战友情,慢慢转变成爱慕之情,经由组织批准,结为革命夫妻。

不过这段婚姻仅持续三年左右,就被迫结束了。离婚后,李贞一心投入学习,前往江西瑞金马克思主义学校学习世界历史,党的建设等革命理论,并到会昌实习。

1934年10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在贵州会师,两支部队转战湘西,开创新的革命根据地。李贞从红六军团的组织部长,调任省军区组织部长,负责发展群众,组建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一天,李贞从农村工作回来,陈琮英找到她,若有其事地说:“女人结了婚,事情是会多一点,可也不能总是单着啊!”李贞没反应。陈琮英挑明了说:“我给介绍一个人怎么样啊?”

李贞问:“是谁?”

“甘主任啊,你很熟悉的。”

对甘泗淇,李贞确实很熟悉。他出身贫农家庭,是湖南省宁乡县人。湘赣省委有意调任她担任省委宣传部长时,她考虑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于是让贤了。

恰好甘泗淇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便担任省委宣传部长一职,两人由此结识。后来两人又一起在红六军团工作,互相接触的机会多,了解也比较透彻。有好几次,他们在一起谈论人生和理想。

图|李贞和甘泗淇

李贞对他的印象是很好,但要和他谈婚论嫁,她从来没有想过。她的心里是有顾虑的,甘泗淇去苏联留过学,学识渊博,前途光明。

而她是童养媳出身,没有文化,还曾拥有过两段婚姻,觉得相差太大。陈琮英劝说:“甘主任对你的印象很好,你作风扎实,泼辣能干,是个能力优秀的女同志......”说着说着,李贞内心一动,渐渐动摇了。

一年元旦,李贞和甘泗淇举行一场完全新式的革命婚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长征。长征征途漫长而艰难,时刻面临敌人追击,粮食紧张,气候多变。

恰好李贞却怀孕了,但她坚持主持工作。当时为了精简机关,组织部只留下三个干部,人员少,工作量大,这对于本就怀孕的李贞来说,就更加艰难了。她既要和部队行军打仗,又要做干部工作,安置伤病员,统计伤亡战士。

到了晚上,她还要给小红军们缝补衣服,关照他们的生活。尽管如此,她仍体贴地将自己的马匹和帐篷让给伤病员使用,自己跟着战士们一起行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太过劳累,饥寒交迫,李贞很快病倒了。为了不拖累队伍,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默默艰难地跟着部队。直到战士们发现后,纷纷过来看她,伤员流着泪让她骑着马行军,可她坚决不要。最后大家用一条长布带,将她捆在马背上。

远在队伍前方的甘泗淇,得知妻子病重,迅速赶到身边,卖掉金笔,买来了药品,才把李贞的高烧退下来。不幸的是,就在最艰难的过草地时期,李贞早产了。

草地上没有粮食,李贞身体虚弱,没有奶水,孩子饿得啼哭不停。善良的战士们纷纷送来破衣服,尿布,和珍贵的青稞面给李贞当营养品。可这些毕竟是一时的,还没等他们走出草地,孩子就不幸夭折了。

孩子的夭折,产后的虚弱,病痛来袭,让李贞一下子病倒了,经常昏迷不醒。甘泗淇得知后,只要有时间就会想方设法来照顾她,背着她,扶着她走。战友们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临时做了一副担架抬她。

甘泗淇很过意不去,坚持自己抬一头,减轻战士们的负担。就这样,夫妻二人患难与共,共同走完艰难的长征,顺利到达陕北。

全面抗战爆发后,甘泗淇担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副主任,李贞则担任120师直属政治处主任,夫妻俩并肩战斗,东渡黄河,跟随贺龙奔向山西抗日前线。前线战斗紧张而激烈,甘泗淇灵活运用毛泽东的建军思想,积极开办教导团,培训骨干,为部队和根据地的发展培养有生力量。

为了团结广大妇女同胞,李贞则回到后方,为敌后抗战培养大批优秀妇女干部。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甘泗淇和李贞夫妇一起转战华北,西北等地,参加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等战役,屡建战功。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总司令彭德怀点名甘泗淇担任副政治委员,李贞担任政治部秘书长。于是夫妻俩再次上了战场,一同奔赴前线,协助彭德怀指挥战斗。在血和火交融的战场上,李贞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1950年11月,李贞和鲁迅的夫人许光平,带领中国妇女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访问。在报告会上,她以抗美援朝前线的亲身经历,向苏联妇女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善战的英雄事迹。

1955年,为了奖励那些为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将帅,中国决定给将帅们授衔。甘泗淇凭借不菲的战绩和过硬的资历,被授予上将军衔。李贞则凭借资历和多年对党和国家的贡献,被授予少将军衔。

他们是中国一千多名开国将帅中,唯一一对将军夫妻。而李贞也是唯一一位开国女将军。授衔当天,毛泽东亲自给李贞授勋,亲切握手表示祝贺。周恩来给李贞授衔时,说:“祝贺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图|毛泽东给李贞授勋

十几年中,甘泗淇和李贞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李贞当年早产,又没有得到有效调养,再也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有些老同志遗憾地对甘泗淇说:“老甘啊,你觉得遗憾吗?你参加革命几十年,连个孩子都没有留下啊!”

李贞也觉得内疚,很对不起丈夫,甚至坦诚地说:“不然你再娶个妻子吧。”甘泗淇直接回答:“我要的是一个爱人,不是一个孩子!”虽然这句话有点僵硬,但是怎么不能说明甘泗淇内心对李贞热烈的爱呢?

不过虽然他们没有亲生孩子,但是他们先后抚养20多名烈士遗孤和有困难的干部子女,将他们当成亲生孩子看待。正如甘泗淇所说:“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为了让革命后继有人。”

1964年2月5日,甘泗淇60岁的生日刚刚过去2个月,就因积劳成疾,匆匆离开人世。此后李贞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中,无法接受丈夫的离去。等待情绪缓和,她才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继续为党工作,继续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1980年,经过党中央批准,李贞被定为大军区副职级。可她仍旧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曾经一位老战友送给她一双大头棉鞋,她穿了几十年,坚持不肯换新的。

她平时穿的衣服,大多都是60年代留下的青布衣服,一个补丁接一个补丁。即使参加会议,她也穿着一身青布衣服。到了冬天,就是一身旧棉布军大衣。

她住在一套窄小的房子里,一到节假日,很多人来看她,小小的房间就会挤得坐不下。大家都觉得,李贞将军住在这样的环境下,和她的身份很不符。可李贞丝毫不介意:“有这样的房子住就不错了,住在这里就像置身于群众之中,永远不会脱离群众嘛!”

1982年元旦的前一天下午,有位领导来看望李贞,见到李贞家里空荡荡的,几乎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家具。一个沙发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很破旧,几把藤椅,还是七八年前从老家搬家带回来的,藤条断了不少。

小小的书房里,有两个普通的书柜,一张办公桌,一个落地衣架,一张大床和几把椅子,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具。他很过意不去,内疚地说:“像李贞将军这样的老前辈,生活还这么艰苦,是我工作的失职啊!”

李贞却笑着说:“这些家具是破旧了点,但是扔掉很可惜,修一修,补一补,还是可以用的嘛!”

1984年,经过组织上反复劝说,李贞才搬到紫竹院附近的军职干部楼。次年9月,李贞写信向中央辞去职位,得到批准。这为党和军队干部制服改革,带了一个好头,得到人们的敬佩。

1990年3月22日,李贞走完光辉灿烂的一生,离开人世。人们整理出她的遗物,四枚勋章,四把旧藤椅,一只用了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劵和战争年代留下的2根小金条。

李贞在遗嘱里做出安排: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用来发展家乡经济,另一根金条捐给丈夫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替丈夫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所有存款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捐献给北京市少年宫,用来培养少年,一部分作为自己上交的党费,交给党组织,一部分捐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用来帮助儿童。

作为一名党员,她最后一次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她最后一次给予国家下一代关怀。作为一个妻子,她替情深义重的丈夫履行对家乡的无限留恋。

李贞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离开时,仍然穿着那双带有蓝色和黑色补丁的栗色线袜。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南征北战,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卓越战功,奉献终生。她从一个童养媳,成长为新中国的开国女将军。

虽然她位高权重,但她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种菜高手。不管是在艰难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异国战场,她都坚持抢工种菜,在眼前的土地上种上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她曾风趣地说过,她的身体好,很大一部分是种菜的缘故。

虽然她已然陨落,但是她留下的传奇故事,曾经发出的光和热,将永远被人民铭记,永远被记载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成为一颗璀璨之星。她的一生,当之无愧是光辉的一生,威名蜚声中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