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巴黎,您可能就会想到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圣母院以及卢浮宫,或者可能干脆就是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各种奢侈品店,当然还有美女和美食。然而巴黎并不是这么简单这么符号化。
巴黎这座城市,已经建立了2000多年,这里既有无数的艺术家,也曾充满了刀光血影。她是法国的象征,也是法国的面庞,在这里转个弯,厚重的历史随时就会扑面而来。
那么,真正的巴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要跟您分享的一本书叫《带一本书去巴黎》。
2000年前后,作者林达夫妇带着雨果的《九三年》到巴黎游了一圈,遍访与法国大革命有关的历史建筑。回来后将所见所思写成了这本《带一本书到巴黎》,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以优美文字描绘了巴黎的精致优雅,法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也恰恰是在这样的浪漫之都、优雅之地,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法国大革命。
1.法国的象征是巴黎,巴黎的中心在西岱岛
带一本书去巴黎,作者带的哪一本书呢?雨果的《九三年》,这是一本革命者的镇魂曲,这是一本穿越了血与火的革命史诗。
作者说,读着雨果的文字,突然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以及狄更斯的《双城记》,都跃然眼前。他发现,巴黎人之所以有着革命者的冲动,是因为他们浪漫,更是因为他们骄傲。
巴黎是一座骄傲的城市,且不说人们对于香榭丽舍大街上“巴黎时装”、“巴黎香水”等一切冠有“巴黎”符号的产品的极度追捧,哪怕是巴黎街头的乞丐,也透露着骄傲的姿态:他们直愣愣地挺着腰板跪在地上,对着过往行人发表着演说,乞讨的同时散发着傲娇的气场。
而巴黎,确实有骄傲的资本。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华夏文明不同,在历史上,法国是一个没法算细账的地方。罗马人、匈奴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再加上英国人,不同的国家、种族、宗教都曾在法国的土地上如浪潮般来来去去。法国的土地,似乎从来不曾真正属于过法国人自己。但法国人对此很不甘心。
于是,就像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至今仍保留着一部分宗教建筑,来宣示自己其实属于罗马教廷一样,法国人也死死守住一条底线,那就是塞纳河上小小的西岱岛,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巴黎。事实上,巴黎确实越来越成为法国的象征,可以说,谁到了巴黎,那就离到法国不远了。
巴黎既是紧凑的,也是古老而现代的。一张百把块钱的地铁票,就可以让你在几乎囊括了所有名胜古迹的巴黎二环内畅游了。张弛有度的巴黎,甚至可以满足你步行漫游的全部幻想,而这出自于由拿破仑三世任命的警察局长奥斯曼之手。
1852年,奥斯曼对巴黎开始了为时18年的大改造,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拆迁。现今,除了马亥区还保留有巴尔扎克和雨果笔下的巴黎之外,旧巴黎早就被拆得精光。
对于奥斯曼的大改造,人们的评价是复杂的。他给了我们一个更接近现代的巴黎,也让我们失去了那些大师描绘过的巴黎。只能说,现在的巴黎,有着凝重的灰色调,个体也略显单调,然而凝聚在一起时,似乎也不失浑厚的雕塑感。
如果说塞纳河是巴黎的母亲河,那么西岱岛就是巴黎的中心了。今天的巴黎,就是从西岱岛起源的。在这样一座精巧的小岛上,竟有9座桥,一个巴黎圣母院,一个含有皇家小教堂、司法宫和贡塞榭泽监狱的司法建筑群。
悠久而沉稳的巴黎圣母院,无疑是西岱岛最有魅力的地方。坐在和巴黎圣母院仅相隔一条塞纳河的咖啡馆里,手持一杯黑咖啡,巴黎圣母院便像长卷一样展开它悠扬的历史,你似乎可以看到亨利六世和拿破仑庄严堂皇的加冕仪式,看到雨果笔下的吉普赛姑娘艾斯美拉达,在圣母院前的台阶翩然而过,侧耳倾听,似乎能听见卡西莫多在钟楼敲响的钟声。
时至今日,你依然可以看到无数忠诚的信徒在圣母院前向额头轻点圣水,绵延近千年的宗教活动,让巴黎圣母院安然度过一次次的革命和战乱,而不是成为一个只流传在故事里的传说。
2.凡尔赛宫和它的波旁王朝
除了一些特殊的日子,巴黎一直都是法国的首都,大名鼎鼎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则是法国两个重要的王宫。
卢浮宫是华丽的,它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也是世界艺术的最高殿堂。卢浮宫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是几代王室传承四个世纪的结果。最初的卢浮宫只是一座城堡,后来的卢浮宫则是16世纪之后的产物,而现在的卢浮宫,基本上只是一座艺术博物馆。
凡尔赛宫有着彻彻底底的王室气概,要参观凡尔赛宫,仅靠巴黎地铁是不够的,它实际上坐落在一个名叫凡尔赛的小镇,乘坐火车可以到达。凡尔赛宫的典雅和气度,甚至会让你觉得卢浮宫有那么多点俗艳。雄浑壮丽的凡尔赛宫,承载了法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波旁王朝的起伏兴衰。
从1589年到1789年,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土地上整整统治了200年,这个世袭制的封建王朝,给巴黎,给法国带来了繁荣,当然也带来了罪恶。波旁王朝的开创者亨利四世,为了新帝国的稳定,他在宗教方面是宽容的。
他继位的12年前,对新教徒的屠杀让人触目惊心,等他登基之后,就立刻宣布了特赦令,将天主教设为国教,而新教徒也同样享有信仰自由。亨利四世同情新教徒,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关,他最初是个新教徒,为了能够进入巴黎,得到法国,竟然改信了天主教,他对宗教信仰的一系列措施,也的确安定了动荡已久的法国。在他死后,人民都称他“贤明王亨利”。
历史进入到亨利四世的后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的时候,法国就像被上帝按了快进键一样。强悍精干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昏庸无度、坐吃山空的路易十五,和有心改革却为时已晚的路易十六,将法国一步步从强盛推向了衰败。在其他文明中通常需要几个世纪才能演完的历史戏剧,法国只用了区区100年。
凡尔赛宫就是在路易十四的指导下建成的,他好大喜功的性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大刀阔斧地将宫殿和前后的广场建造得宽阔无比。凡尔赛宫的建筑里处处透露出路易十四的精悍与强权,那些在卢浮宫里精雕细琢的绘画雕塑,到了凡尔赛宫这里都会有“速成”品。走在凡尔赛宫,处处可见路易十四的雕像和绘画,炫耀着这个君主给法国带来的辉煌。
然而,波旁王朝的覆灭,也是在他这里埋下了种子。
早在中世纪,法国就已经建立了较为民主的三级议会,可是路易十四却将之打破,实行高度集权统治,国家的命运全凭皇帝一人决定。从此,法国丧失了民主和法治。
路易十四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在位整整72年,为了称霸欧洲到处开战,在他最后的时光里,法国国库空虚,几乎濒临破产。
路易十四的继任者路易十五也是个声名狼藉的人,一心享乐,他的那句“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确实让他的孙子路易十六的日子很难堪,各种财政缺口涌现,国内矛盾激化,宗教势力不满,激进教派煽动,有心改革的路易十六却根本无力回天。
革命者终于揭竿而起,一齐冲向了凡尔赛的国会大厅,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也将专制王朝推向了覆灭。
这便是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巴黎,而大革命又给巴黎带来了什么呢?
3.消失了的巴士底狱
中学课本上曾经说过,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被攻陷,那一天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象征。7月14日,后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不过那天攻占巴士底狱,只解救出了7个囚犯。
现如今,巴士底狱早已不复存在,它原来所在的位置,有了一个纪念广场:巴士底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纪念碑,那是一个高52米的大柱子,上面安放着一个非常精致的纪念雕像,在蓝天白云下,展开金色的翅膀。不过这个纪念碑所纪念的并非是攻打巴士底狱的牺牲者,而是七月革命中的死难者。这根毫无关联的纪念碑,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攻占巴士底狱并非法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
引起攻打巴士底狱的原因,实则是民众和政府军发生冲突之后,巴士底狱高墙上的大炮造成了一种威胁,必须解决。实际上巴士底狱的守军也就百把号人。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宁愿相信,巴士底狱就是法国腐朽封建统治的象征,攻占巴士底狱就是对旧制度的推翻。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室通过签署“密扎”,也就是一种秘密逮捕令,对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宗教迫害和政治迫害。很多人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到关押和迫害。有一位孤苦伶仃的白发老人,在巴士底狱被莫名其妙地关押了整整35年,从头到尾,他都不知道自己被捕的原因,也从未受到过审判。他完全被关糊涂了,以至于刑满释放后,他无处可去,竟然要求重新回到监狱并获得了批准。
在这件事上,路易十六则相对宽容多了。在法国南部沿海城市马赛,有个阴森森的监狱叫伊夫堡,也就是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被关押的地方。法国大革命中,著名的贵族米拉波伯爵,年轻时被关在了伊夫堡里整整三年。失去自由的米拉波在里面备受煎熬,写了本书叫《不满之诉》,痛陈旧制度中未经许可的拘捕。
后来,路易十六看到了这本书,深受其感动,于是下令释放了伊夫堡中所有的犯人。然而不管路易十六是否仁慈善良,他都是封建王朝的象征,因此成为革命的牺牲品,他的命运早已就注定了。
事实上,到路易十六这里,“密扎”制度和法国各处的监狱已经大幅地减少了随意关押犯人的事件。攻占巴士底狱后,人们发现里面只有7个犯人。但这并不能阻止雅各宾派的高度革命热情,在巴士底狱之后,革命中动荡的法国,随着罗伯斯庇尔的崛起,又建立起了新的“监狱”和“牢房”,竖起了新的断头台,法国人民的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4.协和广场上的卢克索方尖碑
要问巴黎最古老的构筑物是哪一个的话,幽默点说,就是卢克索方尖碑了。卢克索方尖碑有3200年的悠久历史,要说3200年前,巴黎还是一片草地呢。其实这份古老,确实是和法国毫无关系,因为卢克索方尖碑来自埃及。
卢克索方尖碑实际上是埃及总督为表达感谢而赠与法国国王的礼物,它矗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简洁、舒适,给人以朴素的感觉却不失震撼力。
而协和广场则是个没有边界的巨大广场,它是发散型的,这个广场完工得相当晚,是在大革命26年以前才完成的。历史总是让人尴尬,它的修建,表达了人们对君王的爱戴。
当时,路易十五病重,有个雕塑家为表示关切,给他制作了一个雕像。后来,路易十五痊愈,全法国竟喜极而泣。路易十五很纳闷,我做了什么,竟得到大家这样的爱戴?于是,他决定给自己的雕塑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
为了表彰子民对他的厚爱,路易十五广泛征集了群众的意见,最终决定为这个雕像专门建立一个广场安放。那个广场,被理所当然地称作“路易十五广场”。广场有八个角,每个角都有一个亭子和雕塑,各有上升台阶,阶梯顶端是一个空中花园,围绕着那尊主角雕塑。这样的设计,让整个广场气势恢宏。
设计师要求每尊雕塑上都刻有一个“象征着路易十五”的美德,包括“仁慈、富裕、辛劳、节制、正义、勤学、智慧”。然而,想想路易十五那句“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名言,真叫人大叹一口气。
26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热血膨胀的巴黎人在捣毁了巴士底狱之后,不知道去哪里发泄他们过度的热情,最后选择了这个路易十五广场。路易十五的雕像连同他的广场,早已被夷为平地,现在这里被称为协和广场。
5 .尾声:大革命前后的伟人们
到巴黎,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有先贤祠。先贤祠是一座纪念法国先贤伟人的纪念性建筑,许多名人都安葬在这里。法国名人众多,而先贤祠也异常地高傲,不是什么名人都可以在这里享有墓地的,大仲马闻名世界,但在去世后130多年,才在先贤祠里得到了一个席位。而他的儿子小仲马,到现在还没排上队。
在先贤祠中,最显眼的地方,躺着两位伟大的人物:伏尔泰和卢梭。
伏尔泰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推动欧洲的启蒙运动,他既为平民的苦难奔走,也执笔讨伐上层贵族的罪恶。年轻时期的伏尔泰,在法国和瑞士的各处不断辗转,不断地攻击和嘲讽路易十五。伏尔泰因此被驱逐,也被召回,被关押,却也被欣赏。
附庸风雅的法国的贵族对于伏尔泰,似乎有种别样的尊崇和宽容,他们会在被骂急了之后把他关入巴士底狱,却又会因抑制不住对他的喜爱,从王后到贵族都去观看他的戏剧。伏尔泰确实名气很大,欧洲许多君主都和他有过交往。
晚年的伏尔泰从瑞士返回了他所热爱的巴黎,人民夹道欢迎他,84岁的伏尔泰热泪盈眶。因此,启蒙运动的先锋伏尔泰葬入先贤祠,实在是不奇怪。
卢梭和伏尔泰算是两辈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卢梭大概没有伏尔泰那么潇洒,他常常显得有点急躁。卢梭算是一个文学家,他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他有着宗教热情,但却似乎过于抽象了。即便如此,大革命需要精神领袖,于是,卢梭他的《社会契约论》被大革命奉为经典,指引着革命前行。
总而言之,法国革命过程之复杂激烈,举世叹息,巴黎所承载的,除了那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之外,更多的,是对民主平等的思考,巴黎人拼尽全力构建的,正是一个全新的自由社会。他们不断地起义,不断地抗争,才最终获得了自由。
最后一次走在巴黎的浪漫街头,寻得一处将座椅从里面铺设到外面的咖啡馆,面向大街,观赏这繁忙流动的街景,不由地感慨,伟大的巴黎人啊,不知你付出了多少代价,才换得了这样的和平的街头繁华。
而让人不得不深思的是,今天在世人眼中代表着浪漫、优雅、精致的巴黎,在神圣的“革命”一词的光环下,又裹挟着怎样的血腥与残暴呢?一百多年的恐怖与暴动,法国大革命断头台下的冤魂久久未曾散去,历史的血雨腥风似乎已经过去,关于革命,关于自由,你又有怎样的感想呢?
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