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推荐图书: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admin
2022-04-24 19:30:12
0

原标题: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推荐图书: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的公布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精选书单,此次活动,共在2000余种书中评选出了19种获奖图书(社科类、科普类、少儿类)和51种推荐图书。我社出版的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入选科普类推荐图书

活动现场(图片来自主办方)

内容简介

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食物、文字以及社会组织结构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们的经济、贸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撑,甚至连我们的厨艺、肤色和长相都是由植物决定的。

本书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

同时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如在达尔文的理论,根本没有“优胜劣汰”这个词语;我们喜欢吃酥脆的食物,是人类祖先喜欢吃植物叶片和昆虫外壳的演化记忆;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等等。另外,本书精选了中外珍藏古籍中的百幅精美彩色植物赏鉴图片,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作者:史军

作者史军,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中国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国食物·水果史话》《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等。同时,担任《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水果传》《风味人间》等多个纪录片的科学顾问。

《人类和植物,谁塑造了谁》

史军 | 文

这本书的源头其实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次演讲活动,我的演讲主题是“叶片上的中国”。那是2012年夏天,那个时候,《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拍摄完成。在演讲中我与在场的朋友分享了关于竹子、水稻和黄豆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些植物影响了我们今天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新华字典》中带竹字头的汉字有365个,米饭是中国人共有的主食,更不用说豆腐烹饪是中国人的特别的味道。然而,在那些分享之后,更多的问题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是中国人选择了这些特别的植物,还是这些特别的植物成就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呢。

就在那时,我再次细读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深深为其中“地理因素影响人类世界”的观点所折服。我忽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人本身,而在那些经常被忽略的绿色植物身上。

在第一章我们将带大家一起回到人类的老家——非洲。那是今天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70亿智人共同的老家,从那里走出的人类祖先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族群竟然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之一。当然,他们也不会知道自己成功的原因——超强的耐力和近乎神奇的投掷能力,前者可以帮助人类长途迁徙追逐猎物,而后者可以帮助人类更有效地捕获猎物以及对抗天敌。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直立行走的基础上。这种特殊的行为,不仅解放了人类的双手,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体的基本结构,枕骨大孔后移,脑容量增大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与直立行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为什么要选择直立行走,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在传统的学说中,毫无疑问的是,植物在人类祖先选择直立行走这个演化事件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将在人类祖先生活的地方,重新寻找直立行走的动力。

初出茅庐的智人祖先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而用火毫无疑问提升了智人获取食物的能力。在第二章,我们将带大家去体验人类与植物性食物的斗争,以及火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绝大多数描述中,人类用火的直接好处是让肉类更容易变成可口的食物。有一点我们其实忽略了,在很多情况下,生肉也可以作为食物,甚至比烤焦的熟肉更容易咀嚼和消化。而植物类毒素恰恰是横亘在人类和能量宝库之间的厚重屏障。就在动物们为了化解植物毒素耗费大量能量的时候,人类用火轻松地突破毒素屏障。这样一来,人类可以选择的食物突然丰富了起来。同时,反过来说,植物毒素更像是推进人类用火的巨大动力。

当然,用火还不能完全解决植物营养摄取的问题,因为很多植物的营养物质都包裹在保险箱一样的种子当中,要从这些“保险箱”里顺利“提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最早的植物种子加工技术出现了。从小麦到面包,从水稻到米粉,这些在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加工过程,实际上是植物逼迫人类做出的重大革新。正是与植物籽粒之间的斗争,最终决定了我们今天厨房的模样,厨房里的汤锅和擀面杖都是这场战争的遗迹。在第三章,我将为大家呈现植物促成的人类厨艺诞生的过程。

随着植物性食物的丰富和稳定供给,人类祖先有了定居的基础。那么究竟是人类选择留下来播种特定的作物,还是农作物迫使人类留下来工作。在第四章,我们将带大家去探索农作物和人类定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关键农作物的故事。

在第五章,我们将一起回顾植物对于人类社群关系的影响。当大规模人群定居并开始农业生产之后,人类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规模有效的协作体系又被植物强化,毕竟能够保证收成的水利工程并不是单人独户可以完成的,而有效地管理和划分土地,以及更准确地预测农时,就更需要国家机器来进行工作。再复杂的社会和国家组织结构,究其雏形仍然与植物脱不了干系。

在第六章和第七章,我们将讨论文字和货币这些看似与植物无关的符号,这些符号上都有着深深的植物印记。伴随着人类和社会发展,沟通和交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交流就包括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我们今天熟悉的文字和货币,显然是促进这两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即便是这些高度抽象化的符号仍然留有最初植物的影子,汉字瘦长的样子,还有拉丁字母的书写顺序,这些都与植物有关系。至于说货币,在各地发展过程中,植物都承担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古代中国,粮食实际上一直行使着法定货币的功能。所有税收和社会物资流通的调节都是以粮食为基础的,也正因如此构建起了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

中世纪之后,在不同地域的文明发展起来之后,跨越大洋的贸易开始兴盛起来,而把世界连接在一起的货物又恰恰是植物。香料在这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国寡民到地球村,贸易体系的建立需要强力的推动。

在这个过程中香料(胡椒)和水果(猕猴桃)都发挥了极大作用。毫无疑问,植物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植物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了全球的贸易体系,正是引入美洲的甘蔗和引入亚洲的棉花重塑了整个世界贸易体系,至于说在开发过程中碰到的金鸡纳树更是解决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疾病问题(疟疾)。在环球航行过程中,柑橘类水果更是为水手们提供了必要的维生素C支持,并且由此开始了营养学的研究,人类开始认识维生素家族,也开始更认真地认识自身的身体。我们将在第八章到第十章探讨植物带来的全球贸易网络是如何诞生和稳固起来的。

植物对人类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审美情趣,在第十一章,我们将带大家感受植物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美的概念,植物是如何强化人类的审美情趣的。

在第十二章中,我将向大家展示,那些在实验室中影响人类生活的植物。像拟南芥这样一些不起眼的小草是如何改变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同时又是如何改变人类今天的生活的。实验室中的植物小白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有用,这些被称为模式植物的物种,正是人类打开真理殿堂的钥匙。

在最后的第十三章中,我们将回顾人类与植物的种种关系,并且依托于人类今天对植物的认识和了解,去讨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和植物的关系将何去何从,在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已经极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与植物的关系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你本来就很好

新书 | 《中华吟诵田野调查研究》(全21卷)

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理财!

新书 | 十年砍柴《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

谈正衡《这里是江南》

式亭三马《浮世澡堂》

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2022年第二期

现代出版社8种图书入选2022年农家书屋,欢迎征订!

这套书只有男孩子喜欢吗?

毛姆《人性的枷锁》

顶配的士大夫天团为何也没能拯救大宋?

蓝水飞舟《三国风云》完结:白话版三国通史

《蔡志忠·顿悟》:蔡志忠百余幅全彩画作手稿首次面世

现代出版社第一季度10种重印书推荐

青梅煮酒这作者能处!《太平洋战争8:日本溃败》上市

无论谁在书写现代史,这10本书都值得一看

幾米绘本《我可以做一切》

《毁灭与重塑:20世纪的欧洲》 | 20世纪初的外交

新书 | 徐志频《左宗棠与李鸿章》

近期值得购买的图书

关注我们

这里有你喜欢的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