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其实一辈子都活在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里
admin
2022-04-26 09:25:56
0

原标题:我们其实一辈子都活在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里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它30秒处理的信息超过了哈勃望远镜30年的工作量!这样复杂的大脑,竟然80%都是水!

虽然大脑给我们带来了思考、记忆、审美等一系列对世界的认知。但其实大脑并不可靠,它经常有意无意地欺骗我们!

扫码即可购买

眼见的就一定为实吗?

听科普作家说大脑如何欺骗了你!

文 | 比尔 · 布莱森

来源 | 《人体简史》

01

你的记忆正在被篡改

或许你觉得自己记性不错,但别得意,人的记忆其实很不靠谱!

记忆可不是档案柜里落灰的文件,它更像百度百科,你自己可以手动修改,别人也照样可以!

有个实验,向人们展示他们小时候坐热气球的PS照片。

虽然他们都从来没坐过热气球,但他们都会突然想起那个场景,甚至能描述细节。

哪怕是你觉得终身难忘的记忆,也会出错。

“911”之后,心理学家立刻找来700人,详细记录了911发生时他们在哪儿、在干啥。

一年后,他们的记忆出现了明显的前后矛盾:

记得自己在看电视直播的人,其实是在听收音机;

记得和儿子在美国的人,其实儿子当时在英国。

这是因为,思维会把人的记忆按照名称、颜色、触感、活的还是死的等标准分解,并放在大脑的不同区域。用的时候再重新组装,这就难免会拿错;只要别人稍加暗示,也很容易出现变化。

02

眼见不一定为实

你以为只有储存在大脑里的记忆会被篡改吗?错!连每天的“现场直播”都可能被大脑动手脚。

每当我们看到什么东西,都要花一段微小但可感知的时间,让信息传输到大脑之中。这个时间大概是200毫秒,或者1/5秒。

它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关键时刻,比如看到迎面开来的汽车,或者迎头来的打击之时,这1/5秒可是能救命的。

为了帮我们应对这种时间上的滞后,大脑不断预测着这个世界1/5秒之后的样子,还告诉我们这就是“当下”。

可以说, 大脑每时每刻都欺骗着我们,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世界在这个瞬间的样子

换句话说, 我们其实一辈子都活在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里!

03

你看到的颜色只是大脑的想象

大脑不仅会延缓你的感知,甚至你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

或许你做过这个测验:凝视一个红色方块15~20秒,接着把视线转移到一张白纸上,

片刻之间,你就能在白纸上看到一个幽灵般的蓝绿色方块。

其实颜色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绝对客观的事实,冲进我们视网膜的光线粒子,本身没有颜色、没有重量。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不管是什么颜色的香皂,搓出的泡沫都是白的?为啥海水是蓝的,拍出来的浪花却是白的?

从分子上看,肥皂和泡沫、海水和浪花完全一样,但它们反射的光线不同,大脑对它们的感知就不同。

所以,你看到的事物,都是大脑告诉你的样子!

04

大脑在帮你处理信息

别因为大脑欺骗你而闷闷不乐了,有时候,大脑对你的欺骗,有时候是为了帮你处理信息。不信你看这张图:

如果让你说出一眼看到了什么形状,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三角形”。

但当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图里压根就没有三角形。

这就是著名的“卡尼萨三角”,图中并没有三角形,但你的大脑为了让你理解这些破碎的图形,为你在当中放了一个。

有时候,大脑欺骗你,是为了帮你在混乱中确定秩序。

05

疼痛感其实是一种幻觉

信息会被输送到大脑那里处理,疼痛自然也会。

重物砸在脚上,疼痛或许开始于你的大脚趾,但让你“哎呦”一声叫出来的,却是大脑。在此之前,它并不是疼痛。

幻肢的疼痛最能体现这点。因事故或截肢的患者,能从丧失的身体部位上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疼痛。

而这种疼痛并不会因伤口愈合而减轻,经常会持续终生。

出现这种疼痛是因为大脑无法收到截肢部位的任何神经信号,于是就把它解释为受了重伤,细胞死亡。

所以大脑发送出无休止的危险呼叫,就像是没法关闭的防盗报警器。

现在在截肢手术之前,医生会把要截掉的肢体提前麻痹几天,

让大脑做好准备接受感觉的丧失,这样就能极大减少患肢疼痛。

其实这是在反向欺骗我们的大脑!

THE END

扫码即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