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一个民族能否超越自我,关键看传统文化是否现代化
admin
2022-05-07 11:32:01
0

原标题:公方彬:一个民族能否超越自我,关键看传统文化是否现代化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先确立两个基准点: 一个是任何民族的现代文化都奠基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无法切断,不管你喜欢与否。因为那是流淌在或荡漾在精神血脉中的东西,正如荣格心理学所言,民族无意识是文化遗传的结果。

但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观念思维的差异性,决定着传统文化发挥何种作用。 为什么所有民族都是从历史中走来,有的几近停滞,而有的实现了跃升?因为有的民族选择了文化启蒙的道路,通过创新不断将文化推向新高度,有的民族深陷泥古崇古中难以自拔,始终步履维艰,甚至走两步退一步(将传统文化与精神大厦合二为一的民族问题更突出)。

另一个是在时代潮流面前包容文化批评,还是讳疾忌医回避反思排斥批评,往往与自身所处的状态生态有关。有这样一个规律存在, 当国家民族处于上升期,文化批评往往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旦进入收缩期,文化批评就变得艰难。主要是二者心态不同,自信心有异。

这个现象与早年国外的一项研究成果相类似,那项研究围绕女人的裙摆而来,经济处于上升期,女人的裙摆上提,经济进入下行期,女人裙摆拉长,因为经济活跃导致人的活动节奏加快,短裙适应快节奏生活,反之亦反。实际上二者都深受心理心态的影响和作用。

明确了基准点后再表明讨论该问题的缘由。这其实是由孔子77代孙,也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话引起。他说, 孔家历代之所以尊贵,不过就是皇家的司仪一方面先跪下给民众带个头, 另一方面喊口号让民众一起下跪。此言直击要害,更关键且难能可贵的是反思精神,这才是我们社会乃至民族当下最需要的人文品质。

经过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且确立了民族复兴奋斗目标,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坚持十九大报告围绕传统文化提出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一定形成强大的自信心,进而对文化批评给予更大宽容包容,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舆论氛围。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文化的建模者,其贡献无与伦比。但也要看到, 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解决的是一个时代的需要,与农业经济基础上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吻合,如果后人能够坚持创新不断超越,这个文化脉络注定让我们为之骄傲。遗憾的是后来走的是一条泥古的道路,终于没有走出孔子的阴影。

原因之一便是历代王朝封圣造神,将孔子越推越高,因而对后来文化成长形成压迫,以至于膜拜到不敢超越。历代皇帝所以尊孔崇儒,又是因为孔德成所说的让民众自觉下跪,这种具有民族符号特征的行为方式 彻底瓦解了人格尊严,消解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心理基础,其不利于民族人文品质提升,但有利于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统治。 为什么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民族没有创造出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思想成果?与精神重压有关。

到这里,就涉及到当下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不等同,但大绝大多数重叠。 文化血脉不能切断,但文化品质必须更新。精神需要延续,内含的糟粕必须去除。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很重要的是进行辩证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换句话说,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超越自我,这涉及到打破儒家文化而来的精神桎梏。

所以, 我们需要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既定道路的过程中,坚持和加大人文启蒙的力度,让无脑之人变得有脑,不会思考的人学会思考。我们经常讲练内功,这个内功最根本的还是民族人文素质, 只有将这个问题解决好才能有力支撑中国大国道路走得更远,上得更高,进而引领人类文明前行

为什么认为这样的内功很重要,因为涉及到你拿什么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交融, 物质财富很重要,但财富造就两种人,一种是优雅,一种是土豪,前者关注的是文明,后者关注的是利益。这也是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两种话语系统,一种讲价值观,另一种讲利益观。后者永远难以获得真正的尊重和真心朋友。

为什么强调当下特别应讨论这个老问题?因为今后较长时期内世界政治格局因俄乌战争进入重构过程中,主导者将是美英欧北约等各方,给我们发挥的空间不会很大,这种情况下理性选择就是强身健体,特别是抬升民族人文素质,为未来新机遇来临之时提供良好的人文基础。

- END -

声明:本公众号部分转载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感谢原创。如有涉及侵权等问题,请告知,我会及时更正。

读书|思考|感悟

把时间交给阅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