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
作者:脆皮先生;来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
1
疫情这几年,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一个防控“零差评”的学校。
5月11日,河南许昌学院的热搜刷遍全网。
词条下的每一个视频,都让人破防。
很多网友说:不知怎的,看着看着,就哭了。
怎么回事呢?
时间还要拨回到6天前。
5月5日,许昌学院通报:“一名学生初筛阳性。”
一下子触动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
人流密集的学校,本就是防疫的重点、难点。
确诊的学生曾接触过多少人,会不会发生聚集性疫情?
谁也不敢保证。
学生们只能暂时被隔离在宿舍楼里,等待学校的安排。
不能出宿舍的时光,每一个日子都无比漫长。
但你几乎看不到有什么学生抱怨。
因为他们知道,学校已经为他们拼尽全力。
当天,老师们的会议开到凌晨。
很多辅导员都选择了逆行回校。
学校里没地方住。
他们就自带被褥,在沙发或是地上将就着睡。
只为了时刻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
告诉他们,别害怕,天塌下来,老师还在。
因为担心孩子们吃不饱饭。
领导们协调多方,为他们找来了泡面和饼干,给他们解馋。
隔离的这些日子里,学生们牛奶水果,从没断过。
几天后,部分学生收到了需要紧急转移的消息。
去哪里,怎么去,什么时间……
学校的行程通知写得一目了然,面面俱到。
网友们说:连提前上好卫生间这样的细节都通知到了。
这个学校,是真的把这些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在疼。
大巴车驶离学校的时候,领导们齐刷刷站在路边为他们送行。
关切的目光里,似乎在说:
“去吧孩子们,去安全的地方。”
看着视频里老师们向他们挥手告别的样子,眼眶不自觉就湿润了。
我想,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招生简章。
2
令人感动的,不只有学校的体贴入微。
学生们的应对,同样让人欣慰。
面对猝不及防的疫情。
他们明事理。
秩序井然、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一切安排。
他们懂感恩。
学校为他们做的一切,他们都看在眼里。
他们不希望这些事情无人知晓。
没人给学校宣传,他们就自己来。
他们说,好的学校不需要标榜,他的学生自会为他宣传。
他们有格局。
视频下的文案,没有小情小爱,没有日常吐槽。
很多人都只写了一句话:“我们相信党,相信国家。”
那些被大人说总长不大的孩子。
困难来临的时候,却比谁都更坚定,更热忱。
他们毫不怀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国家都会把他们保护得很好。
我想,我们从前,或许低估了这些学生。
也或许轻看了这些青年。
他们并非上一代人想象的那么随波逐流。
也并非很多人以为的那么不堪重托。
他们的热血,其实从没凉过。
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这些孩子了。
3
疫情下的大学生,并不容易。
疫情时代,他们可能是遗憾最多的那个群体。
新冠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生活,也重塑了他们的青春。
本该人声鼎沸,热情洋溢的课堂。
成了无休止,只能对着冰冷的屏幕看着彼此的网课。
本该如约而至,心向远方的假期。
成了一不小心,就会因疫情而取消的意外。
本该肆意自由、去玩去闹去看世界,去让他们尝试一切可能的青春。
也变成了不是被封在学校,就是被封在家里的遗憾。
4月22日,河南开封。
因为疫情,一所高校大四学生的毕业答辩,只能改为线上进行。
答辩结束后,两个学生,舍不得下线。
她们看着变黑的屏幕,哽咽着说:“我的大学,结束了。”
隔着网线,结束了4年。
是啊,怎么能不心酸呢?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他们对这句话,最有发言权。
然而,就是这小小的抱怨。
却还常常被人批评矫情、不懂事。
被嘲笑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真是不能吃苦。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青年的肩上,或许早就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
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罢了。
4
今年1月份,河南疫情反复。
郑州市惠济区面向全社会招募18周岁以上的志愿者。
短短两天时间,报名的大学生就超过了600人。
一个女孩说:“所有人都还觉得我们是小孩,之前一直是社区和国家关爱培养我们,但我们已经可以为社区做一些自己的贡献了。”
这是他们与国家的双向奔赴。
曾几何时,我们都觉得这一代人生得薄情,不懂感恩。
但实际上,他们或许只是比我们更不会表达。
那些曾经受过的恩惠,被人照拂着的温暖。
一直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关键时候,荫蔽着我们。
3月,泉州疫情。
又是一批大学生,在防疫的关键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
为我们而战。
平时在家里都是被爸妈宝贝着,不肯让他们干一点体力活的孩子。
走到防疫现场,都成了从早忙到晚。
来不及吃饭,来不及休息,在闷热的防护服里工作到凌晨的战士。
他们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
他们是我们最可靠的防线。
他们身上有青春最美的样子。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算什么。
但这点点星火,终能成炬。
被照亮的不是别人,正是你我。
我也始终记得,莆田疫情时,那些连夜请战前往疫情最严重地方的医学生。
还未走出校园的他们,不能完全地被称做医生。
但少年的心里,却从未丢失过救人于危难的使命。
吉林延边,一个居民家门外的摄像头,偶然拍下了两个大学生志愿者,凌晨结束工作后的一幕。
他们的下楼的背影尽显疲惫。
嘴里却还在给自己加油:
“为了中国,为了国家,为了伟大的民族复兴。”
谁说这一代人没有理想,只是你不曾看见他们心里的惊涛骇浪。
谁说他们心里只装得下自己,只是你没有了解过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是如何深沉。
莫欺少年郎。
因为你并不知道,危难时候,他们是如何光芒万丈。
5
这样的故事,多得我写不过来。
但我们一直未曾看见。
我见过一些所谓的大人,对现在的大学生恨铁不成钢。
他们高谈五四当年,谈论抗战时的那些学生战士义无反顾的面孔。
总是捶胸顿足。
怎么这一代学生,好像没有上一代人那么有骨气,那么有抱负?
怎么再也见不到,他们站在时代前沿,为国家呐喊的身影?
但我觉得,不是他们软弱了,只是时代不同了。
我们的国家奋斗百年,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学生们抛头颅、洒热血。
我们需要的,是能在关键时候独当一面,牢记使命的学生。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的学生。
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勇敢,始终能为国家注入活力的学生。
用曾经的标准,来审视新时代的他们,本是不公平的。
当然,也会有一小部分,让人失望。
但请看看那些站出来的人,他们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该反思的,不是当代的学生。
该反思的,是那些还抱有顽固偏见的大人。
这个国家骨子的里的血性与骨气,从来没有消失过。
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更朴素的方式,被继承下来。
不信,你去看抗疫的战场。
你去看科研的前线。
你去看每次国家有难时,那些稚嫩却坚定的面孔。
他们或许不是那么波澜壮阔。
但现在,他们也在支撑起中国。
何为学生之担当?
何为民族之脊梁?
答案,早已被他们写好。
版权声明: 作者:脆皮先生;个人简介:脆皮先生,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曾花3个月时间复习,考上985高校硕士,成绩全国前三。工作13个月,即成集团公司年薪最高员工。去过很多城市,也曾在路边练摊。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文章来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转载请联系脆皮先生公众号。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进入删除处理。(文章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公众号平台立场!)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进入删除处理。(文章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公众号平台立场!)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
下一篇:木心:福楼拜对莫泊桑讲的话